每至一处,对地名文化颇为关注,若有条件,甚至兴致勃勃地翻看地方志,一探究竟,在人文历史中游历,竟颇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路风景心作画,一路曲折情赋诗,数年下来,凝结成几十篇游记散文。真诚为文,虽敝帚自珍,然每一篇字里行间氤氲着幽幽的心曲,皆寄寓我对一方水土的问候与敬意。
因为考察“大阅读”,与姜堰结缘,与长江之畔你这颗秀丽的“明珠” 相伴多日,自然生发出一种依恋的情愫,今晨忽而离开,“将欲行”之际,情难割舍,笔连我心,笔端汩汩滔滔,简直有一挥而就之势。
见《姜堰乡土志》载: “姜堰市者姜堰镇之改称也,故名三水,以江、淮、海积于此故名之。”老子曰:“为天下谷”,极言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而浩浩荡荡的长江、一泻千里的淮水与烟波浩渺的海水“不约而同”地齐聚于此,在大融合与大碰撞之中“洪波涌起”,此地自有大格局、大气势。然水患随之而来,甚至“作恶已久”,姜仁惠、姜锷父子挺身而出,就是倾尽家产也要率民众筑堰抗洪,感动了一方百姓,纷纷自带工具,自建工棚,一锨一锨地挖土,一车一车地拉泥,一个个汗流浃背的日夕晨昏,一回回风霜雨雪中的绝不言弃……终于,一座抗击肆虐洪水的大堰挺立在历史的风雨中,人人怀德故而将大堤称为“姜堰”。
其实,中华大地自古多情,每一寸土地曾有动人的故事。不由得想起公元前的李冰父子,栉风沐雨修筑起巍巍都江堰,挺立了两千多年依然在风雨剥蚀中岿然不动,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此等大德,令人景仰,这是真正向历史交上的一份良知答卷,让多少貌似如花的“政绩工程”卑微到泥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这颗“指路星”当成为照亮当下从政者心灵的一盏明灯。
我们此次之所以不远千里从北国来到南方取经,着眼于核心素养,立足于大阅读工程的系统构建,就是为了替我们的孩子筑起一座“诗意读写”的“大堰”,为孩子们预约幸福完整的诗意生活和从容温馨的辉煌人生。
诗意行走,就是一种丰盈的生命姿态。山水有相逢,诗心多歌声。明眸善睐,只因心灵润泽。
挥一挥手作别姜堰是为了更好的相聚——姜堰,下次再来,我一定会为你倾诉我们大阅读已然捷报频传,为你绘声绘色地描述孩子们多彩的心灵如何摇曳生姿……
金辉 凌晨四时作别姜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