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才是主角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98749/6ab91fa471464de9.png)
写东西急不得,闲庭信步,专业风范。将自己放在高手的位置上,你就能成为高手,稳住,放松,像一个将军指挥文字。无论自己水平怎么样,都不要有低手心态。
不做低手,低手的心态就是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一抬手,就想着按照规定好的东西来,就很难好。
意象中,不要将自己当做现实中的我,就会放松。
意象本来如此,作品是表现品,也是因为意象它表现自身,并不是要表现别的。
大家可以将某个短篇的场景罗列一下,就比较清楚。比如纳博科夫的,或者村上春树的。
它不是一根筋,也不是直奔主题,而是一个网状的,立体网状的,还不是平面网状的。
越是篇幅大,越是如此。
有的东西自己摸索一下,就会很有帮助,比如纳博科夫短篇《众神》,他为什么要岔到巴黎天降小鸡的故事?好不好?
风神中,本来有篾匠的篇幅,还有小国(他妈妈骂人很厉害,会骂“雪泡泡”),我发现这就有点跑偏了,因此收缩并去掉了一大块。
所以,就是要这么琢磨。多了还是少了,是否缺一块?过度了还是表现不足?
就像一张网在手中摆弄,哪一块网眼密度大了,哪一块稀松了有空洞。
总之,不能一根筋,非常单调,就算不是直奔主题,也是很无趣。生活本来就不是一根筋,任何事情也不太可能一根筋。
要试着去做,知行合一
就算两个人打架,也是有很多枝节的。
马尔克斯那篇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充满了各种巧合和擦肩而过。他想展现一个原貌嘛。
尤利西斯,布卢姆去参加葬礼,一路上办了很多事情,也不是直奔葬礼,这才是真实的。
当然那么多枝丫,不是为了写而写,场景的转换,是呼吸的起伏,精神的运动。
任何一个场景,不能当做演戏的舞台,人和事在上演。恰恰是舞台重要,那个舞台是精神的场景,它才是主角,所有的是杂这个舞台上演的。人去楼空,舞台还在。
我们可以想象下,黛玉到贾母那里,众人纷纷前来。读完,等于散场。那个舞台是不是还在?令人感慨?这就是场景,精神的场景。
一本书读完,什么都可能不记得,但是如果它好,那种滋味我们记得,这就获得了审美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