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我国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象征,就全世界而言也是一种广泛的沟通与交流的工具,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贸易和跨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我国酒文化也到了国际化传播和走入国际市场的阶段。但中西方酒文化之间差异巨大,在各方面几乎都存在天壤之别,对比来看也十分有趣。
比如起源方面,中国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杜康造酒说;而西方则把酒解释为神造的产物:古埃及人认为冥王奥西里斯(Osiris)是酒的发明者,古希腊色雷斯人信奉的是葡萄酒之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认为是他把酒带到人间来的。古罗马人眼中的酒神则是巴克斯(Bacchus)。
酿酒原料方面,中国是以谷物为主要原料造酒,而西方则以水果为主发酵酿酒。对于这个方面有种推理认为,中国古代人们集中居住生活的黄河流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适合高粱和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长,所以选择粮食作物作为酿酒原料也是理所当然的。而以欧洲大陆为主的西方,特别是地中海沿岸的地中海气候区的气候及地形都非常适合葡萄的大面积种植。时间一久,人们对于酒的选择形成了一种偏好。自然地理环境加上社会文化的传承,共同促成了中西方人们对酒的不同选择。
酒器方面,中国的酒器纷繁复杂,主要以青铜器和瓷器为主,如樽、觚、彝、卣、角、觥、杯、壶、盏、盅等,每一种酒器都有自己的功用,形状不一。如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酒具,也能用来盛水”。爵是“专门用来温酒的器物,下有三足,可以架于火上”等等。而西方酒器则多是玻璃制品,透明的高脚杯适宜人们在喝酒的时候品酒,不仅品其味,更做到观其色,闻其香,而且每一种酒都有其固定的杯型。由此可见,东西方国家对于酒器都非常重视,酒器种类的繁多不仅仅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是由于等级制度的需要,常常通过不同的酒器来代表不同的身份。
饮酒方式上,中国人主张每次只饮一种酒,认为几种酒同时下肚后酒力不易发散,容易喝醉伤身。西方人喝酒则完全相反,讲究吃一道菜换一种酒,什么菜配什么酒。此外饭前要喝开胃酒,餐后还要喝鸡尾酒或威士忌、白兰地一类的蒸馏酒。如此一顿饭吃下来总得喝上五六种酒。
饮酒风格上,台湾学者柏杨先生在《酒的诱惑》中说的好:“因国情不同,喝酒的文化也各异。中国人喝酒崇拜的是浅斟低唱,故叫饮酒而不叫喝酒。饮者,慢慢从牙齿舌尖滑进咽喉,而喝者大口大口往肚子里猛灌之谓。”这段话可谓中西方饮酒方式差别的概括了。
在酒礼方面,中国人十分注重“敬酒”“劝酒”等礼仪,时刻体现着对宾客的尊重。西方人则很少劝酒,在饮酒礼仪上显示着对个人意愿的尊重。
解酒方法上,大家的想象力也颇为不同,中国以茶和中药解酒,西方则有鸡尾酒醒酒法、洗桑拿醒酒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酒对于中国人而言,已经与人生与社会交相辉映生生不息了。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一是历史悠久;二是辐射面极广,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学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无不能看见酒的身影。所以对于中西方酒文化交流而言,也容易让西方人在解读酒文化时产生困扰和误解。如今,互联网缩小了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国际间交流的时间,开创了新的传播渠道。这种情况,是求同存异,向国际市场推广中国传统酒文化的一个良机。
首先,应相互了解并学习西方的酒文化。学习并不是完全地效仿对方的酒文化或者摒弃自身的酒文化,而是要避免以民族主义的心态去看待对方,从而造成文化冲突和摩擦。要尽量以一种“协同”的态度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造成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区分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也要多介绍中国酒文化的优点,为走向国际市场作铺垫。
其次,推广中国酒文化并不仅仅是传播出去,更重要的是在传播过程中让对方接受并认可,所以文化的传播往往伴随着价值观的渗透。中国酒文化是扎根于传统的中华文明中,诞生在中国的土壤上,通过数千年的传承和渊源积累而成,酒文化的生命力来源自中国文化,酒文化国际传播也要与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价值观相结合。
最后,产品的国际化。文化传播的差异与磨合,最后还是要落脚于产品。用中国酒文化带动酒品的传播是一种方式,产品自身的国际化也会对文化传播推波助澜。可以尝试在产品标识、广告语、营销方式等方面进行进行国际化的改变,更加适应国际市场。
总之,我们应着眼于中西方酒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明确酒文化传播对象、传播手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的价值观,避免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摩擦与问题,不遗余力的弘扬我们传统酒文化,尽力发扬中国酒文化,形成彼此包容、相互欣赏的氛围,最终让我们的产品逐步的走向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