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7日,国庆假期的第七天,我和家人来到五台山的佛光寺。在2009年6月26日,佛光寺与五台山的其他几座寺院一起,作为“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也成为我到达的第685处“国保”单位和第32处世界遗产地!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佛光寺,以及它和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间的传奇故事。1937年的一个黄昏,同样也是6月26日,梁思成和林徽因等四人来到佛光寺,第两天林徽因在大殿梁的根部,发现一处很淡的墨迹:“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她猛然想起,大殿前的经幢上,貌似有同样的名字,并且刻着年代:唐大中十一年,也就是公元857年。于是,一座最迟建造于公元857年,保存完好的唐代木构建筑被发现了!
10月6日夜晚,我们在五台县城住下,第二天一大早就直奔佛光寺,成为这里当天的第一批游客。由于此地交通不便,远离五台山核心景区,正值国庆黄金周,到处都人山人海,这里却难得清静。走进寺院的山门,过去几日的疲劳,瞬间烟消云散。
步入佛光寺,雄伟的大殿赫然呈现于后方的高台上,但是它在周围树木的遮挡下若隐若现,犹抱琵琶半遮面。眼前的庭院之中,矗立着唐乾符四年(877)造的经幢,高度约5米,四周雕刻陀罗尼经,束腰基座上有莲花和乐伎的形象。
一般的寺院坐北朝南,但是佛光寺坐东朝西,它的正殿位于寺院东端,所以又被称作“东大殿”,乃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发现的唐代木构建筑。此殿的正下方,有一排窑洞样式的建筑,直接开凿于台基的西壁,可能是曾经僧人生活的地方。穿过正中间的门洞,拾阶而上,登临台基,就来到东大殿前。
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斗拱雄大,出檐深远,乃典型的唐代建筑。经过科学的测量,斗拱断面的尺寸为210×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伸出3.96米,宋代以后的木结构建筑,根本找不到这么长的檐。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的后面,发现唐朝人游览时的题记,可见木门也是唐代的遗物。
从修建的时间上看,东大殿仅次于唐建中三年(782)的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位居第二。除了建筑本身以外,东大殿内的唐代雕塑、壁画和题记,历史和艺术价值也很高,可惜大殿内禁止拍照,大家只能自己去看了!
在东大殿正门的前方,安放着一件不起眼的石经幢,没想到它就是开头提到的那一件“大中十一年”的唐代经幢。经幢高约 3.2米,下方的束腰六边形基座上,雕刻有狮兽和莲瓣的形象,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末尾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等文字,与殿内墨书题记相互印证,乃判断该殿建造年代的重要依据。
绕到东大殿南侧的后方,可以看到一座雪白的祖师塔,外观呈等边六角形,分为上下两层,西面开有一门。塔刹为两重覆莲,上承宝瓶,顶有火珠,可惜塔身没有明确的记年文字,梁思成先生判断它为北魏时期所建。
东大殿后侧的崖壁,据说为典型的“膝折带”。这里可见灰色片麻岩和五台绿岩的岩性分界线,后期构造运动,使得岩层倾斜,形成了褶皱和断层等现象。由此可见,研究地质的朋友们,来一趟佛光寺的话,也会有意外的收获!
在唐代以后,历代对这里均有修缮。金代,在寺内前院的两侧,修建文殊和普贤殿。元代的时候,补修殿顶,添配脊兽;明清时期,重建天王殿、伽兰殿、香风花雨楼、关帝殿、万善堂等;民国初年,增筑窑洞和南北厢房,逐渐形成今天的规模。
从1937年佛光寺被发现,到2017年我第一次来到这里,80年的光阴如同弹指一挥。佛光寺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中国第一国宝”,打破了日本学者曾经的言论: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