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方哲萱。本节课我们来聊一聊,孩子每天总是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该如何改善呢?小孩子喜欢玩泥巴玩沙子,喜欢在水塘里蹚来蹚去,喜欢在草地上打滚,是常见的场景吧,基本原则就是,从来不考虑衣服是新换的,手是刚洗干净的等等。虽然我们知道,小孩子释放天性多接触自然很重要,但每天都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父母会头大,也是很正常的,尤其是一些爱洁净的父母,恐怕都要怀疑这是我生出来的孩子吗。
听了那么多堂课,我想大家应该也能听出点套路了,其实孩子身上出现的大部分问题,都有相似的解决模式,第一步就是,先不要焦虑。有一部很著名的印度教育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男主人公兰彻,有一句口头禅“all is well”,每次遇到烦心的事,就拿来当咒语念,结果,每一次真的能逢凶化吉。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一切都会好的”。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作用,现代量子物理学也证实了,意念是可以决定物质世界的。所以,下次再遇到孩子满身泥巴脏兮兮的,在情绪起来前,先深深吸口气,对自己说“all is well”吧。
这不是开玩笑,如果能经常用这个方法,会发现生活中很多事变得有意思起来,与其看孩子脏脏的各种担心不畅,不如加入孩子,和他一起享受无拘束的玩耍时光。还记得我们前面的课提到的吗?孩子只会记住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如果常常和孩子一起玩耍,孩子就会记住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这样就创造了非常和谐美满的亲子关系,那么有这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做基础,等闲余时间静静和孩子交谈时,以及孩子慢慢长大了,他就会很愿意听父母的话。
所以,要改善孩子的一些行为,不要急于一时,父母的权威不是靠反复的说教,而是靠长期积累起来的人格魅力噢。
我们还是复习一下我们的总原则,在不影响安全,不影响健康,不影响其他人的前提下,只要孩子是参与的有益于成长的活动,那么,衣服脏一脏,也是可以容忍的吧。如果父母担心孩子不懂得清洁,又担心太脏了病从口入,那么就想一想,我们小时候,不管是自己,还是周围的小朋友,恐怕也是经常把自己的衣服弄得很脏吧,但是长大后,我们不也都穿着得很得体吗?也没有因为小时候不注意卫生影响到身体健康吧。人往往都会产生推论太过的问题,就是一件事发生了,经常不只就着这件事解决,而是开始胡思乱想的推论到未来,把那些尚未发生的事当成真的一样,就引起了焦虑甚至恐慌,其实,那只不过是自己干扰自己罢了,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想过得幸福,就要活在当下,而不是活在想法中。
我们前面提到过,孩子总是要经历手口以及探索的敏感期,在这些敏感期当中,父母只能尽量的给孩子提供更安全的环境,而不能一味的阻止孩子的各种成长需要的行为。当然,我们接受了孩子是可以脏一脏的观念,并不代表什么都不需要做。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父母的引导,这样可以把不可掌控的,变得更有计划、有条理。比如,孩子玩沙子玩泥巴,可以购买,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些工具,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不必把手弄得太脏,同时,也让孩子学会使用工具,创造更多玩的方式的可能性。另外,孩子玩的时候,可以给他穿上专门的工作服,让孩子知道,做什么事情之前,都可以有所准备,并建立一种秩序感。
爸爸妈妈当然还希望孩子自己建立爱干净讲卫生的生活习惯,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要靠长期的示范和陪伴才能达成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本来就应该尽到照料的职责,孩子的衣服弄脏了,就要给他经常换洗,用实际的行为,增加孩子干净舒适的感觉,时间长了,小朋友也会意识到,一个干净整洁的孩子,是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欢迎的,爸爸妈妈帮助他所养成的一种习惯,也会慢慢进入他的潜意识,认为干净整洁是对的,是舒服的,是自己想要的。
除了用行为来引导孩子之外,父母也是可以用语言和孩子沟通的。大家要记得,每次沟通之前,我们要先区分一下这个问题是属于谁的问题。孩子把衣服弄得脏兮兮的,孩子自己是没有困扰的,困扰的是父母,所以这是父母的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问题。因此,父母不要指责孩子,而应该说出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比如,可以这样说:“妈妈看到你趴在泥地里,把刚换的干净衣服弄得很脏,妈妈洗衣服很辛苦,现在感到很不开心。我希望你自己把衣服洗干净,妈妈可以帮助你。”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责孩子,孩子才能真的接收到,哪怕他一时还不能按照妈妈的需求和意愿去做,但下次遇到同样的事,还是回注意的。
而孩子把衣服弄脏了,让他自己洗,也是培养他的责任心的一个方法,当然,这个过程是需要父母的陪伴的,和孩子一起洗衣服,是一种很好的亲子互动的形式,一边聊天培养亲子之间的感情,一边学习了洗衣服锻炼了自理能力,同时,让他和衣物产生感情,让他懂得珍惜劳动的成果,可谓一举三得。
总之,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小波折,我们都希望爸爸妈妈们不要陷入其中,而应该带着某种觉察,把困扰变成机遇。你的面对事情的态度,会成为孩子的榜样,不可等闲视之哦。
好,今天的话题就到这里吧,感谢您的聆听,再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