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的诗,是悲,不是愁。愁是家庭的事,有着酸气和贪婪的褒义;悲,是要拿着公平的尺,度量每寸疾难和死怛。
或说这是另一种意义的沉默,无限迫近饱和的沉默。你目视一片海,翻腾阵阵黑蓝的浪,你又随时可能被推上一条保持航行动机的船,你哑口,只老实地惊心动魄。
谈技艺,老先生的诗,文字的内涵架在与外延构成的矛盾中,直接与漂浮了断,例:
《灯》
盼望着能到天边
去那盏灯的下面——
而天是比盼望更远的!
虽然光的箭,已把距离
消灭到乌有了的程度;
但怎么能使我的颤指,
轻轻地抚触一下
那盏灯的辉煌的前额呢?
盼望至‘天边’寻‘灯’,‘天’比想法更遥远,海子《九月》中‘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有同工之受。‘虽然’再引出又一矛盾,即时间和距离。末了,‘颤指’‘抚触’即在主观‘能’的作用下,便一步至‘辉煌的前额’。连贯地如此矛盾。
深触动处,不是这些普通和习作性地解释。
不以空洞为先锋,不以幻想为进路。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能够容忍普众的苦痛,能够隐埋现世的人性疮痍。写诗的目的为了什么?
“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吗?”——1937年《雪落在中国土地上》
我们具有思索的能力,同时在培养应付悲伤、闪躲疼痛和克服进化障碍的天赋。涌现在世界的患难如果只在后世的印刷册或屏幕上,负责闪烁历史的知识和记录一件‘熟悉’的事;我们追求的幸福被他人的资产和生活水平否定,被污蔑,而后产生‘装饰’的自慰,攀比或遮耳闭目。在对付既定的贫穷和伤病前,我们不是一个合格的幸福歌颂者。
《一个拿撒勒人的死》节选
众人站在远处观望着
有的说他是圣者
有的笑他荒唐
有的摇首冷嘲
“要救人的
如今却不能救自己了。”
落日照着崎岖的山坡
大地无言地默着,
只有原野的远处
传来飓风的吼叫,
整个的苍穹下
聚集着恐怖的云霞……
白日呵,将要去了!
在这最后的瞬间
射出一道巨光
这巨光里映出
三个黑暗的十字架上的
三具尸身——
二个盗匪相伴着
中间的那个
头上钉着一块牌子
那上面
写着三种文字的罪状:
“耶稣,犹太人的王。”
痛苦吗?我是痛苦的。落后吗?我是落后的。
我的心扎进茫茫的大雪,我把那些被认作是怯弱和自私的行为,吐进我习惯的夜晚,热烈地生活其中。
老先生背负着荆棘,从祖国的街巷走到偏远的雪山,灵魂最为执凝者。正因为那个时代,在乞丐、农人和所有追寻幸福者的人们中,在残存的温暖和绝对的孤寂里,矗立在语言的险峰上,他控诉恶,唤醒人间的明灯。
寒冷在封锁着什么呢
——肃之,2019/6/3,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