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昭良在《复盘》这本书里说,学习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向前人学,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学习到前人总结的理论、经验教训;
第二种是向周围人学,古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身边的人任何一点比我们强的地方,
第三种学习方式是通过复盘向自己学,大事大复盘,小事小复盘,随时随地复盘。
因为第三种方式是自己亲身经历的,验教教训都比较深刻,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下面是我的复盘。
分三个方面:
读书、情绪改善和自律
1.读书
读书是不能抱功利心态的,虽然读的多了、记的多了之后,会对你的收入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如果仅仅抱着赚钱的目的去读书,这就是本末倒置了。因为除了《教你如何储蓄》《毕业五年,决定你三辈子的财富》(2本书名字都是我自己编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种跟收入、钱直接对应的书以外,大部分书都不能带来直接的实物收益,更多的是精神层面,抽象意义上的收益。而后者显然更重要,否则就不会出现富豪因情被杀、穷人虽穷却快乐的现实存在了。
扯得有点远。我想说的就是,不要问读书的意义在哪里,就像不要问学英语的意义在哪里一样,这种学习、上进、能够帮助你成长的事,往往都是你读过了书、学好了英语之后才显露出好处的。哪怕告诉你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你不读书也是不可能发现的,对不?
关于如何回答读书的意义这个抽象的问题,知乎上有一个高票回答。之所以高票,是因为答主用类比的方法,把书给人的改变这种无比抽象的概念跟实实在在的身体绑在了一起,一下子把抽象变成了具象,这就很好理解了。
大概是这么说的:读书就像我们吃过的饭,走过的路,虽然不知道他们现在散落在哪里,但却化作了血和肉,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相信有过减肥经历的童鞋,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体会,ORZ.
幸好,在以花费大约1000软妹币的微笑代价之后,我终于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睡前、坐车、午休,都会来出来读一会。
去年至今,几乎只读干货,突然间觉得这样很乏味。读干货太多的感觉,就像在这个操蛋的世界里,身体一直在路上,但灵魂却一直在坑里一样。所以,在猫友方好的推荐下,立即下单买了《旧时月色》和《台北人》两本散文,希望能够等一等我的灵魂。
2.情绪管理
一切都会过去。忘了那本书上看来的:看一件事对你影响有多大,要从事情发生的那天开始,往后算十年,如果十年后确定还有影响,那你可以收拾理性,大哭也好,大叫也好,给自己五分钟发泄。但实际上,人生中经历的事,能够影响一个人十年的,真的是屈指可数。
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高中复读、女友分手、考研失利,当时让自己痛不欲生,差点轻生的事,现在回想都不算什么。除了生命这个球跌碎了无法替换之外,其他的都可以。
刚才在雪球上浏览帖子,看到有个在上海工作,硕士毕业2年却因炒股花光了买房首付款,几乎要跳楼的帖子。这就是明显的没有学会情绪管理的例子。
人在青山在。钱没了再赚,硕士,还是985工科毕业,说明学习能力比一般人强很多,一冲动,借了钱炒股,输掉后又感觉对不起家人,想一死了之,这实在不是什么男人所为。
悲伤的事如此,高兴的事也是如此。
近的想不起来,远的有范进中举可以提醒一下大家。高兴也不要高兴的太早,因为别人可能瞬间超过你。做人应该像司马懿一样,哪怕脑中有天地,心里有乾坤也要夹着尾巴做人。
学会了情绪管理,理性战胜感性之后,几乎就做到了稻盛和夫“六项精进”中的最后一条:不要有感性的烦恼。这是去年年末,看过猫哥推荐《六项精进》这本书后,一直记在心里,不断练习的结果。
3.自律
这个习惯完全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我曾经也是百无聊赖,在从哈尔滨调动到营口分公司工作的那段时间,因为住宿舍无聊,一下班就回寝室上淘宝,甚至可以躺床上看特卖场2个小时,现在想想,如果能穿越的话,毫不犹豫回到过去给自己扇两个大嘴巴子:还不去写稿子!
改变是从刚刚关注猫哥,给公号写总结的时候开始的。2016年2月分关注猫哥,发文就很晚了,但还没到现在这种12点,熬死粉丝的地步,哈哈。我就在后台试一试的心情,给他留言说:能不能每天写一点公号的总结发给他。他说好。于是就天天写,虽然文章都不长,但要用精简的语言写总结,也是一件非常费力的事情。
我发了留言,猫哥回复之后,我再睡觉。当时虽然也很累,但是发完了留言之后,整个人躺下来睡觉时,心理上是十分轻松的,因为我在慢慢改掉不能坚持的毛病。一直坚持了2个月左右,虽然后来放弃了,但这就像前面说过读书的意义一样,放弃的事情虽然没有让你马上成功,但却为以后的积累了经验,埋下了伏笔。
王兴在创立美团之前,不也玩废了一个人人,一个饭否么。
从那之后,我又陆续看了大量的时间管理,习惯养成之类的书,还集中每天看战隼老师的公号。再加上自己从去年8月份记录时间管理后,对于时间流逝的感触非常深刻,慢慢地不再敢浪费时间,所以我现在每个月都会根据工作、家人和读书的安排,制定一个月的规划,地铁上也都是拿本书再看,微信消息一般都是集中回复,慢慢地养成了自律的性格。
《浪潮之巅》作者吴军说,他父母在家,晚饭后几乎没有应酬,两个人就在书桌前看书,直到老年也是如此。
芒格在赴约的时候,总是提前40分钟到,然后看报纸或者带来的书,这些都是自律的表现。
因为他们知道,自律,可以给他们带来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