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上正面管教家长课的时候,诺敏老师在课上反复强调:所谓尊重,不止是尊重孩子,而是要兼顾尊重自己,尊重当下的情境。那时孩子年龄尚小,对于这句话的体会还不深刻,一年之后重读《孩子,挑战》,再回味诺敏老师的话,对“尊重”的内涵又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与感受。
尊重的第一个维度——尊重孩子
孩子与我们大人一样,是享有平等权和决定权的个体,我们需要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
身边许多两岁多孩子的父母,都在为何时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这件事情所焦虑,身边的小伙伴都能独立使用小马桶了,我们怎么还不行?那个谁谁早就全天不戴尿不湿了,我们怎么还需要用?于是,买来各种训练裤、小马桶,一厢情愿地开始训练孩子。如果孩子频繁尿湿裤子,妈妈们会越来越烦躁,进而将情绪宣泄至孩子身上,这其实便是一种没有尊重孩子的情境。
如厕训练的前提条件是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足够成熟,具体的时间因人而异,一般是两岁到三岁之间。其实不管你使用哪种训练方法,孩子最终摆脱尿不湿的时间并没有太大差异,也就是说你如果用渐进法很早开始,可能用六个月的时间才脱掉尿布,如果六个月后用突变法可能一周就搞定。只有当我们真正信任孩子的能力时,我们才能表现出对孩子的尊重,尊重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尊重他们行动的节奏和方法、尊重他们想要掌控自己人生的愿望。
尊重的第二个维度——尊重每个家庭成员
然而尊重孩子,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能做的事情。很多盲目崇尚民主与自由的家长认为,家中所有的权利都应该站在孩子一边,实则不然。家中每个人的权利都应该被尊重,并不应一味迁就孩子的意愿,而委曲求全。
每天我晚上下班回到家之后,乐乐由于已经吃过晚饭,会要求我立刻陪她做游戏或者读绘本,而此时的我往往饥肠辘辘,无心陪玩,只想赶紧吃完晚饭。最初的两天,我会先陪她玩一会,然后再尝试去吃饭,可是我发现一旦我开始与她游戏,就很难再中途停止,因此我经常要到接近八点才能抽身吃晚饭。我心底的小人立刻跑出来“维权”,按时吃晚饭是我希望拥有的基本权利,虽然我明白女儿渴望与我一起游戏的热切,但是此情此景之下,我最终选择尊重我自己按时吃饭的权利。于是,我尝试与乐乐沟通,在她因试图阻止我吃饭而发脾气的时候,对她说:“乐乐,妈妈明白你现在非常想跟妈妈一起玩,但是妈妈现在非常饿,需要先吃完晚饭。你可以选择自己玩一会玩具,或者坐在妈妈身边陪我一起吃饭,你来决定。”在坚持使用了几次之后,我终于完美“捍卫”了吃饭的权利。当然我会选择用最短的时间吃完晚餐,尽快投入与她的游戏之中。并且乐乐学会了对偶尔晚上来家中做客的客人这样宣传:“妈妈要先吃饭才能陪我玩,我会等她吃完饭。”
爱和尊重不等同于百依百顺,也不应该成为一家人对孩子的妥协,爸爸妈妈有单独外出的权利,外公外婆有休息的权利,当然孩子自己也拥有享受独处空间的权利。只有让孩子明白家庭成员每个人的权利都同样值得被尊重,才有可能培养一个懂得爱、有能力爱的孩子。
尊重的第三个维度——尊重当下情境和秩序规律
孩子既然生活在社会之中,无法避开各种社会规则秩序存在在真空之中,因此学会尊重当下情境和自然规律法则是重要的一课。
孩子需要在日常生活的体验中,感受规则和秩序存在的必要性,体会自由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之下才能拥有。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和享受自由,我们需要规则,规则会产生限制和责任。自由中也包含着责任。而实际情况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往往将放纵当做了自由,将混乱当做了民主。
对于社会秩序与行为规范的尊重,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言传身教得以实现。比如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如果不在斑马线上行走,就有可能被车辆撞伤;如果不正确使用剪刀,就会可能被划伤。学会尊重这些秩序和规律,说教式的教育可能并无法让孩子准确理解,只有让他们经过实际生活的浸润,才能更深切感受到规律的张力。
而对于生活规则的尊重,则需要父母投入更多的智慧和耐心。此时,妈妈可以先决定自己的界限,在温和而坚定基础上,避免使用惩罚手段,尝试让孩子体验不尊重规则的自然后果。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孩子不尊重规则,一再挑战父母的底线,正是由于我们与孩子没有建立起良好沟通模式的后果。
书中和课堂上,都提到了类似的例子。孩子玩过玩具后不将玩具收拾整齐,此时妈妈可以采取怎样的方式让孩子体验杂乱带来的生活不便,从而意识到整洁这一生活规则对于自我的重要性。即使妈妈动手收拾干净了玩具,也是建立在对整洁干净环境的自我追求之上的,并不能保证收拾完之后,孩子还能如愿在原来的位置找到心爱的玩具。无法顺利找到玩具,是孩子需要体验的不尊重规则而产生的自然后果。
育儿先育己,育己先育心。当我们更清晰地明确尊重孩子、尊重每个家庭成员、尊重规则和秩序这三个尊重的纬度之际,对于我们与孩子相处方式的选择也会更为明确而坚定。
2017年,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