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刚<精英日课>-教育学相关复盘
1.怎样培养孩子的抗打击能力——读《B选项》的感悟
Facebook的现任COO桑德伯格写了一本书叫做《B选项》,在书中,她以一个母亲和作家的身份讲了她对培养孩子的看法。作为一个有着生物学科研背景的人,我读后觉得她文章写的很专业,因为她在阐述观点的同时,引用了大量的科研结果作为例证。
书中提到,有研究证明,抗打击能力强的人,比别人更健康、生活更幸福、事业也更成功。有这个能力,就意味着当你面对各种困难的时候,你不会被击垮。而且这个能力不是天生的,就好像肌肉一样,后天可以锻炼。
看到这个研究,我本以为,培养孩子的抗打击能力的方式就是时不时打击他一下,然而作者桑德伯格给出的观点恰恰不包括主动打击孩子。她给出的办法有三条,桑德伯格给的办法一共有三条,第一是要让孩子们明白,他们很重要,第二条是陪伴,第三条是跟孩子一起,公开地讨论历史记忆,包括家族和民族的困难史。因为一个人要是有了历史眼光,能够以更高的角度审视自己眼前遇到的困难,这困难再大,也不能跟历史上的大困难相比。
通过给与孩子认同感,陪伴感和历史感,才是培养孩子抗打击能力科学手段。这样的培养,还能提高孩子的格局和眼界。
2.解决校园霸凌后孩子心理创伤的一条思路——读《B选项》的感悟
在桑德伯格的《B选项》中,举了很多真实的例子,其中一个是关于校园霸凌的。
她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学校花两天时间做了一个机器人,回家非常高兴,特别自豪,第三天再去,他做的这个机器人被几个孩子给毁了,而且那几个孩子是专门针对他,还特意告诉他:我们打坏你的机器人就是因为你一文不值!从此,这个孩子就是焦虑加抑郁,也不跟人交往了,每天就是用连帽衫把自己包裹起来往后排一坐。这明显是已经遭受了心理创伤。
这时候,作为老师,必须进行的干预。但正确干预的方式,却并不是像现在我们普遍在媒体报道中看的的那样,仅仅是惩罚或者追究施暴方的责任。
在书中,前面那个遭遇了校园霸凌的孩子,最后是他的一位老师帮助了他。老师每周都找固定的时间陪伴这个孩子,孩子感觉到自己很重要。最后,这个孩子还跟老师交上了朋友,整个人就好起来了。
通过这个例子,我明白了,批评教育实施霸凌的孩子,并不足以解决问题,当伤害已经发生,受害的孩子更需要的是陪伴和认同。
3.关于哈佛商学院
近年来,国人对国内的商学院有时候并不买账,但是对哈佛、斯坦福这样的地方却是推崇备至,用仰望的态度去看待。
我在这里并不是要批评他们崇洋媚外,因为今天我看到一则材料,其中提到,在美国,很多有识之士对像哈佛商学院这些所谓的精英俱乐部是持一个批评的态度。哈佛商学院也好,哈佛大学也好,它们的光芒并没有“亮瞎”所有人的眼睛。
由于不再仰视,而是采取平视的态度,因此在这些有识之士看来,现在的哈佛商学院,其实是个生意。它已经背离了创立者的初衷,成了一个加速社会不平等,让资本主义走向没落的利益集团的代表。哈佛这样的顶级名校,真正经营的东西,并不是国人以为的高级教育,而是声望,可以变现的声望。商学院编写的教材中所用的案例,会被企业以捐款的形式收买,从而对教材施加影响。由于哈佛的案例很权威,全世界都要用,都要买,所以其实哈佛是在用声望赚钱。这些勾当,出自商学院内部管理人员写的备忘录,后来被人捅到了著名的杂志《经济学人》。
在我看来,哈佛商学院这样的行为确实背离了教育的初衷,而国人也不必再对哈佛商学院这个光环那么仰望。
4.对美国教育的误解
今天看到一则材料,说道现在很多的中国家长仍然以为美国家长教育小孩都是放任自流,然而事实上——那是美国过去的情况,和“低端”的教育方法。现在“高端”家长的教育竞争,可能比中国还惨烈。在曼哈顿之类的地区,如果你从小孩一出生就去那所最好的学前班报名,你可能已经报晚了。最好的学前班出来的学生才能去最好的小学,然后才能去最好的中学,走上通往常春藤的特别通道。
由于现在竞争变得越来越激励,上过大学和没上过大学,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上了名校和没上名校,机会差距越来越大。1980年代,美国家长陪孩子的平均时间是妈妈每周12小时,爸爸每周4小时。现在,没有大学学位的家长,妈妈每周16小时,爸爸每周7小时。有大学学位的家长,妈妈每周22小时,爸爸每周10小时。这些自己有大学学位的“高端”家长。他们收入比别人多,工作时间比别人长,但是陪孩子的时间也比别人长。如果每天十个小时工作和上下班,三个小时看孩子,再加上各种杂事,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连睡眠都受影响。
国人对美国教育的状况的认识早已过时,世界在变,各国的教育也在变,不同阶层的人的教育也在变。
因此,我辈中国教师,对教育的认识,须得与时俱进啊。
5.学校的作用
最近读到了一篇教育学研究论文,“为什么最成功的学生对学校没有热情”,作者叫李知炫,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大学教育学院的副教授。
作者通过“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简称PISA这个项目的数据库,得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生对学校的态度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对学生成绩影响最大的,是其对自己的态度。对自己的能力评估强弱,焦虑感的大小,是否享受学习过程,这些因素对学习成绩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这个结论刷新了我的认知,但是我也有我自己的思考。这个研究考察的只是学生对学校的主观印象,也许学校事实上有作用,但是学生以为学校不起作用。
如果这些好学生认为他们都是靠自己学习的,对学校如此不以为然,那他们长大以后作为公民,会不会也藐视国家的各个正规机构呢?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回想我学生时代的经历,很多尖子学生确实更把学习好的功劳归功于他们自己。
在我看来,学校对学习的作用是安排学习内容、监督学习进度、考核学习水平、交流学习心得。至于说“学习”本身及其效果,大多时候真的是孩子自己的态度决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