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先生周末转发了一篇文章给我看,说让他感触良多。
文章大致是讲有一个三口之家,丈夫要求妻子和女儿每次上完厕所都要把马桶坐垫掀起,以方便自己如厕。
有一次,4岁的女儿忘记掀起马桶垫,丈夫见状故意把它尿湿,为此丈夫和妻子最终离婚了。
这件事对女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她以后的人生中,她每次上厕所之后,一定不会忘记的,就是把马桶坐垫掀起。
直到她偶然发现,朋友家的男人们,是每次上完厕所,会把坐垫放下,好让妈妈不用那么麻烦。
这样一个细微的举动,却让她感到了震撼。如果说幼年发生的事情是她一直以来的心理阴影的话,那这一次的发现便是一道渗进来的光,刺眼但温暖。
02
看完这篇文章,我第一反应想质问先生,为何他不能和“朋友家的男人们”一样,每次都为我放下马桶坐垫呢?
在发出我的质问之前抑制住自己的冲动,整理了思绪,我问了问自己,我是否会在如厕之后,贴心地为先生掀起马桶垫呢?答案是:否。
那对于男女双方来说,马桶坐垫应该掀起,还是放下呢?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
与文章中两个家庭都不一样的是,在“马桶坐垫”这件小事上,我们既没有要求对方去做到什么,也没有特意为对方去做些什么。
我想,这才是大多数家庭共有的样子吧——默默地彼此包容,付出和理解。
我也从没有想过,这居然会是一个可以谈一谈的话题。除了闺蜜偶尔和我抱怨,她的婆婆会要求她掀起马桶盖,以便家里的男人们上厕所——但这在我看来一直是“婆媳”问题,而不是丈夫和妻子间的问题,因为有时候长辈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无限舒适。
在我们家中,我会自己放下坐垫,但上完厕所,我也没有再掀上去的习惯。先生亦是如此,他会自己掀上坐厕垫,但也不见得会再放下来。
假如我真的去要求他“放下来”,那我是不是也应该习惯“掀上去”?毕竟付出总是相互的,我不能,也不想去做自私的那个人。但这样,又和保持现状有什么区别呢?仔细想来,“现状”里我们已经在互相付出,互相包容了,因为我们并没有计较对方给自己留下来的不便。
再者,这么小的动作,难道都还要去计较谁做得多做得少吗?家庭生活中琐事万千,如果这种小事也要去计较,去索取对方的付出,那家中当然会是鸡飞狗跳。
故事中的夫妻最终走向离婚,也倒不让人感到惊讶了。丈夫如此自私,连掀起坐垫这个动作都不愿意,更别说为妻子放下坐垫。以小见大,也可以知道在其他事情上,他的妻子需要忍让、付出的程度了。想必丈夫的不理解,不包容,不付出,才是婚姻中止的根本原因。
03
我感恩自己的先生与故事中的丈夫不一样,也庆幸自己没有去质问,而且从来没有互相提过这个要求。当然,有一方愿意无私地去主动付出是极好的。但是,在女性追求男女平等,呼吁自己的权利受到尊重的同时,也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互相考虑到彼此,相互地去付出。
我们不要把对方定义为可以永远无私付出而不需要回报的那一个人,这是极为不公平的。
既然结发为夫妻,那就是立志要用一生一世来共担岁月的重负。无论是微乎其微不值一提的小事,还是需要家庭一起面对共同商议的大事,你想我所想,我忧你所虑,夫妻间互相成为彼此可以依靠的港湾,这是最简单最直接,但也最值得珍惜的幸福了。
前阵子大火的《乘风破浪的姐姐》里,伊能静告诉金莎“感情是要流动的”成为金句。对于很多人来说,积极的感情流动,听着容易,做到却很难。
反倒是消极的感情流动,是迅速且能无师自通的。你骂我一句,我便会回你一嘴;你指责我没有处理好婆媳关系,我反问你是否也有孝敬岳父岳母;你说我整天在家不知道赚钱艰辛,我怨你鸡娃的时候你总在加班开会……诸如此类,旧账一翻,便是没完没了。
都说细水长流,殊不知夫妻之间也要让积极、正面的情感细水长流。我们不需要像罗密欧和朱丽叶那么的轰轰烈烈,但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正如你晚上轻轻帮我盖上被子,我早上为你暖好牛奶;你帮我取走驿站里重重的包裹,我帮你熨好明天开会的白衬衣;你带着我的父母去体检,我带着公婆去旅游。
有人说,这不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当这些事情成为了“理所当然”后,那说明你已经是在“润物细无声”的幸福小雨中了。
细细品来,都是彼此之间的这些细微的付出,才让彼此间的感情相互流动——你在乎我,你在乎我;也正是这些惺惺相惜、不言而喻的情感,让付出持续不断,不知不觉中已然成了生命的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