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递员月入超1万”,到“月入15k的外卖员不配做我的男朋友”,各种关于快递员、外卖员的新闻,似乎在传达这样一种信息:这是一群工作不那么“体面”,但是收入还不错的群体。
对比,工作看似体面,但收入一般的“白领”。前者过着都市中“底层”的生活,后者陷入“高消费”的光环与陷阱。
新民工眼中的“白领”
曾经问过外卖骑手小方:假设你对你服务的白领感到不满,那不满的理由最有可能是什么?他想了想说,他不太理解为什么那些人明明赚的比自己多不了多少,还过着那么“奢侈”的生活。
“明明赚着6000块的月薪,却背着两万块钱的包;明明家里拿不出买房的首付,自己却完全不存款,过度“贪图享乐”。”这便是一部分“新民工”眼中的白领形象。
不同于像建筑工人、流水线工人这样的“旧民工”,“互联网新民工”们已经摆脱了工地板房和工厂围墙,活跃在都市最为繁华的空间。
而相对于“当局者”,也就是白领本身,他们穿梭于高大上的写字楼,实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新民工”。白领,其实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光鲜。
生存vs体面地活着
前段时间有一条很火的新闻,月入4000的女生嫌弃月入15k的送外卖的男朋友。尽管在赚钱能力和收入水平上,男生甩开女生几条街,但是在女生眼中“外卖员”仍是一份“不体面”的工作。
对于大部分新民工来说,城市只是他们赚钱的地方,咬着牙赚钱,攒钱,一旦攒够了钱,就回家结婚生子,做个小买卖。因此,他们竭力压缩自己的生活成本,“体面”对于他们来说,远不如每个月多省下一千块钱来的实在。
小方给自己的目标是,一个月存6000元,他很好地执行了自己的储蓄计划。而很多工作了三年多的“白领”,存款远不及这位只送了半年多外卖的22岁小伙子。
很少有快递员、外卖员愿意能接受两千元以上的房租。而根据了解,月入一万元的白领,一般来说是愿意拿出三千元左右来租房。
我问小方:你觉得为什么白领一个月能出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工资租房子?小方说,可能因为他们家里有钱吧。
我告诉他,家里有钱的年轻白领只是一少部分。大部分人之所以敢拿出三分之一的收入租房子,敢餐餐吃三十块钱的外卖,是他们觉得自己一定会在未来赚更多的钱。
消费社会的“新穷人”
对大部分白领来说,工作无法给他们带来太多身份上的优越性和意义感。既然工作上得不到优越感和意义感,那就只能靠消费来获得了。
消费文化应运而生,而且消费风向是所谓“上层阶级”导向的,容易接受消费文化的人,比如上文中过着外卖员眼中“奢侈”生活的白领们,更倾向于跟随上层阶级的消费来装点自己不如人意的生活。
其实外卖小哥说的话并不全错,这些白领都在通过营造一种上层阶级的氛围来满足自己不堪一击的骄傲,并得意洋洋地宣称“我和你们不一样”。
对于接受了消费文化的人来说,快乐的生活就是对消费机会的把握,不能落于人后,最好是捷足先登。然而消费根本不可能满足,资本的逻辑需要鼓励人们不断消费,并维持旺盛的消费,于是不断挑起消费欲望。
按照齐格蒙特·鲍曼的定义,在消费社会里,新穷人是“有缺陷的、有欠缺的、不完美的和先天不足的——换言之,就是准备不够充分的——消费者”。
按照这个定义,无论你有多少钱,只要你的消费欲望战胜了赚钱能力,你就是“新穷人”。
在消费社会里,如果消费欲望越来越大,不沦为最广泛意义上的“新穷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城市社会秩序正在重构
从传统意义上说,大部分白领都对自己的未来有着较高的期待。他们热爱大城市,他们认为自己属于这里,他们有野心在这里拼得一席之地。
天堂超市二十块钱的啤酒,三百八十块钱一张的演唱会外场票,让他们误以为北京亲切而友好,但直到房租上涨,他们才意识到,即使下定决心不结婚不生子,他们在这座城市的未来也远没有那么轻松。
而于新民工们来说,互联网显然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安徽甚至出现过“外卖村”。新民工们以这种奇妙的方式介入到“中产阶层”的世界,谋得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城市中原本的社会秩序或将因为他们的壮大得以重构。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时代的诸多隐喻:当“白领”不再是个褒义词,当互联网的巨大触手将社会里的大多数人粗暴地搅在一起,当资本、体力劳动者和知识分子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连结,未来我们的社会关系可能会继续被改变。
综合整理自:公众号“大蹦驴”、“非凡油条”
编辑:荔枝
荔枝结语:生存vs体面?赚钱能力vs消费欲望?不管你是选择紧衣缩食延迟满足的生活方式还是选择提前消费享受当下的生活方式,请都不要让你的赚钱能力和消费欲望差的太多,因为这样,透支的将是你的选择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