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闻岱:做心理咨询不能有“救世主”情结(点评视角训练营26/90)

闻岱:做心理咨询不能有“救世主”情结(点评视角训练营26/90)

作者: 闻岱 | 来源:发表于2018-07-05 19:17 被阅读145次

    “要对来访者的‘依赖’时刻保持警觉,要能够做到,通过求助者的言谈,便立马能区分开依赖的四种形式:不易察觉的依赖?阻抗式依赖?间接的依赖?直接依赖?”

                                          ——李克富

    依赖,永远不会单飞

    依赖,是指当咨询师引导、帮助求助者探索、解决自身问题时,求助者却依赖咨询师,企图由咨询师代替自己解决问题,这种现象是依赖。

    1.依赖的四种表现形式

    “您帮我分析分析,我怎么就是对丈夫不放心呢?”——不宜察觉的形式

    “您让我思考没有与他人搞好人际关系的原因,可我想不出来!”——阻抗的形式

    “您说我是毕业参加工作,还是考研究生,在这件事上,该怎么办呢?”——间接的形式

    “您直接告诉我,我离,还是不离婚吧!”——直接的形式

    无论哪种表现形式,依靠他人而不是依靠自己解决问题,是依赖最基本的特征。

    2.依赖产生的原因

    (1)来自于求助者的原因

    ①有些求助者可能不理解心理咨询的实质,是咨询师通过促成求助者的心理成长,自己动手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希望咨询师主动替自己解决问题。因此,当咨询师提出问题请其思考、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时,求助者会产生依赖。

    ②有些求助者多年来已经养成了依赖个性,遇事不是靠自己去解决,而是等待他人、依靠他人、要求他人,企图由他人解决自己的问题。

    ③有些求助者的个性懒惰,有时明明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但不肯付出努力,等待他人现成的帮助。

    ④有些求助者虽然愿意解决自身的问题,但不愿意承受抉择的痛苦,希望咨询师替自己做出选择,把选择的痛苦转嫁到咨询师身上。

    (2)来自于咨询师的原因

    ①有些咨询师的咨询理念存在偏差,认为咨询师应该更积极主动地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因此可能过于主动,致使求助者依赖。

    ②有时求助者性格内向,也缺乏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性,性格急躁、缺乏耐心的咨询师可能会主动地替求助者探索解决问题。

    ③有些咨询师可能经不住求助者的再三请求,对求助者有求必应。这些都可能使求助者产生依赖,阻碍咨询的顺利进行。

    3.对依赖的处理

    (1)咨询师务必向求助者讲清心理咨询的性质、发生效果的机制,使求助者对心理咨询有正确的认识,对咨询效果有理性的期待。

    (2)咨询师对求助者的依赖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一旦出现依赖,咨询师应鼓励求助者自己进行探索、自己努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3)咨询师必须坚持正确的咨询理念,以促进求助者的心理成长为咨询的总目标,以促进求助者心理能力提高,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为己任。咨询中应做好耐心的启发、引导工作,不主动替求助者解决问题,不替求助者选择,不给求助者出谋划策,不帮求助者“拿主意”,不对求助者有求必应,避免使求助者产生依赖。

    心理咨询

    “不要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迅速通过来访者提出的问题,去发现问题背后隐含着的问题,然后判断这个问题,是否具有心理学的性质,并协助求助者解决其心理问题!”

                                        ——李克富

    1.关于问题背后隐含着的问题:

    需要深入探讨求助者,具体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 求助者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可能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互为因果,错综复杂。原因不仅有横向的交叉,还有纵向的联系。也可以说,影响原因是一个立方体结构,既有横向诸因素的作用即共时态原因,又有纵向诸因素的作用即历时态原因,并且这两者是互相交叠在一起的。

    在一个原因的背后,可能还有一层又一层的原因,形成原因层。有些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干的人和事,却是问题的关键。有时以往是组成困扰的原因,细细探究,不过是一种表现。

    此外,人的某种心理活动往往是与整个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情感、行为三者互相联系,牵一发动全身,很难把三者完全割裂开来。一般来说,一者有问题,另两者或多或少、或迟或早也会出现问题。

    求助者的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人际关系的障碍,也会同时表现为情绪抑郁、暴躁、烦闷,或注意力不集中,或对生活感到厌烦、失望,等等。咨询师应善于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和根本原因,寻找最合适的突破口,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咨询师在倾听求助者叙述、分析心理问题原因时,要避免先入为主。尽管咨询实践中,咨询师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不见得适用于每一个具体求助者。不可凭经验下结论,否则,就会偏离事实的轨道,咨询难以进行。为此,咨询师不应有偏见或刻板效应,而应多倾听,在没有明确事实之前,不要轻易下结论。

    2.关于问题是否具有心理学的性质:

    咨询的任务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因此,咨询目标应该是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对于不牵涉心理问题的来访,一般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

    心理咨询主要涉及心理障碍问题、心理适应问题、心理发展问题。只有属于心理学范畴的认知、行为、情绪、个性等方面的内容,才有可能成为咨询目标。 对于有躯体疾病,又有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心理咨询的目标并不是解决躯体疾病,而是针对躯体疾病引起的心理不适,或者针对引起躯体疾病的心理因素。此时,心理学的目标和医学的目标会有联系,但两者仍有明显差异。

    在医疗部门,虽然也会涉及心理咨询的思想和方法,但本质上是医学模式的。而心理咨询中,虽然有时也需要药物或其他医疗手段的辅助,但主要的和首要的,还是心理学的方法。

    直面,而非逃避

    “心理问题都是当事人逃避的结果,解决心理问题必须从直面开始。因此,心理助人绝非告诉求助者‘怎么办’或者直接替代就能万事大吉,要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去探讨求助者‘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然后去发现到底求助者遇到的到底‘是什么’心理问题。”

                                          ——李克富

    1.调动求助者的积极性

    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咨询师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探索和有所改变,从而实现咨询目标。

    如果求助者通过心理咨询发生了某些改变,其中最为重要的改变是,求助者开始探索解决自身的问题。为使咨询取得进展,关键是要调动求助者的积极性。

    有些求助者可能对心理咨询不甚了解,往往以为咨询应该是咨询师努力为自己做些什么;有的求助者可能个性懒惰,不愿意自己主动探索解决问题,这都可能造成求助者将咨询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原因,归结于咨询师。而有些咨询师由于职业理念的原因,也可能不去调动求助者的积极性,不去促进求助者的心理成长,不鼓励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改变,只是实施了指导性的教育。这些都会阻碍咨询的有效进行,也很难使咨询取得双方满意的结果。

    为解决这一问题,咨询师应该在咨询开始阶段,着力调动求助者自己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咨询师有必要向求助者明确说明心理咨询的实质、咨询取得效果的主要原因。

    2.对求助者启发、引导,支持、鼓励

    咨询时,咨询师既要站在求助者的前面,启发、引导,帮助求助者认识、领悟自身的问题;还要给其以支持、鼓励,推动求助者自我探索和实践解决自身的问题,向着咨询目标前进。

    (1)启发、引导

    咨询师务必清楚:咨询中应以促进求助者的成长为主,自己去探索解决自身的问题,并由此获得心理成长,最终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因此,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启发、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心理咨询的临床实践等,对求助者的启发引导,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启发、引导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深化自我认识,认识自己的内部、外部世界;认识、领悟、解决内部冲突;矫正错误认识;学会接纳现实;增加心理自由度;构建新行为、新的行为模式;塑造良好的个性特征;掌握心理学的知识与技巧,等等。

    启发引导,就是咨询师根据咨询目标,启发引导求助者,探讨解决自身的问题,而不是咨询师自己动手解决。 启发引导,是帮助求助者的最基本、最一般的形式,在咨询中会大量应用,咨询师务必要掌握。

    (2)支持、鼓励

    咨询师对求助者进行支持和鼓励,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①提升求助者解决自身问题的信心。求助者咨询时往往已经体验到了自身种种问题所带来的困扰与痛苦,但可能缺乏改变自我的信心,此时咨询师的支持和鼓励,可以大大提高求助者改变自我的信心。 ②激发求助者改变自我的内在力量。求助者可能有改变自我的愿望,但缺乏改变自我的力量,咨询师的支持和鼓励恰恰激发出了这种力量,求助者因此具有了改变自我的强大动力。 ③咨询师的支持和鼓励使求助者不断受到鼓舞,可以强化求助者的咨询动机,使求助者更加愿意通过咨询,解决自身的问题。 ④支持和鼓励本身就是助人的过程,也是助人的技巧的展现,通过支持和鼓励,求助者向着咨询目标不断探索、实践,最终实现了咨询目标。 ⑤通过咨询师的支持和鼓励,求助者具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克服阻碍咨询顺利进行的种种不利因素,使咨询得以顺利进行。

    咨询师所掌握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咨询的方法、技术等,都可以起到支持、鼓励的作用。

    把事情弄个明白

    李克富老师名句:

    1.我发现所有的恐惧症患者,都是一只只害怕“咕咚”的兔子。再后来,我就确信所谓的焦虑障碍,不过就是因担心“咕咚来了”而一路呼唤狂奔的结果了。

    2.突然间,我也就明白了,心理助人的起点在哪里!解决问题一般需要三步:先搞清楚现状或事实,即问题到底“是什么”(what);继而寻找造成问题的原因,明白“为什么”(why);最后才能是具体的应对即思考“怎么办”(how)并付诸行动去解决问题。

    3.一切因心理问题而求助于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忽略或干脆省略了“是什么”、“为什么”而为“怎么办”而来,他们问的最多的就是:“我该怎么办呀!”

    4.心理医生当然不知道该怎么办——即使知道,也不会直言相告。他们能做的,就是通过启发、引导、支持、鼓励——主要借助于有效的提问而实现,让求助者止住因恐惧或焦虑而狂奔的步伐,然后转身,回到问题发生的原点上去看看“咕咚”到底是什么!要想解决问题,总得先知道问题是什么吧?

    5.对于心理医生而言,咨询水平的高低其实就体现在能否在最短的时间之内,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让那些被“咕咚”追赶着的求助者们,止住狂奔的脚步。一旦脚步止住了,转身就容易了。这样,接下来求助者才会放下“怎么办”和“为什么”的思考,用行动去搞清楚自己遭遇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6.《大学》开篇就提出了“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后的几句话我非常喜欢,在做了谬解后经常在临床上运用:“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定→静→安→虑→得。这个顺序,层次分明,不可更改,诚如斯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的谬解是:要想有所收获(得),就必须思考、谋划(虑);而能不能“虑”,取决于是否心“安”……依此类推,根源在于“止”。

    7.一言以蔽之,要想有所得,先要学会止。我运用经文,扯虎皮作大旗,想达到的目的,通俗说来就是:只有止住旧的,才能开始新的;止即接受,而接受是改变的前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闻岱:做心理咨询不能有“救世主”情结(点评视角训练营26/9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fm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