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时间课·第1.2讲课堂笔记】
这是2019年2月16日“崔律精时力之拆解牛人们的时间观(第1期)”系列第1.2讲的课堂笔记。
<实践事项>
制定一个将零碎时间集中起来的计划。
<实践日志(记录)>
1.我在本讲中的收获:
1.1 回顾收获
(1)感恩@Aileen,我也有想尝尝 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 的寿司,先在心中种草!哈~
(2)关于非生产性时间,昨天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工作之外的碎片化时间,今天在听崔律回顾到这部分内容是,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的理解好像不太对,生产貌似是车间工人的流水化操作,于是上网查了一下,果真自己昨天理解错了,网上的解释:车间里操作机台或直接从事生产的员工即为生产性工作,相反的都是非生产性工作。
1.2 今日五星级时间语录
时间如果能集中,及时只有一个工作日的1/4,也足可办理几件大事。反之,零零碎碎的时间,纵容总数有3/4个工作日,也是毫无用处。
1.3 本课知识点
(1)知识地图,昨天讲的关于掌控时间的三个点:记录时间、管理时间、统一安排时间,今天内容只讲记录时间和统一安排时间,主要因为本书中介绍的管理时间,更多适用于高层管理者,建议听省时三十六计。
我理解的管理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的时间,消除时间浪费,我猜测书中描述的大概是管理者如何将时间用在刀刃上,集中于高价值的工作,而不是去做类似“催货”的事情。(ps:没有读过书(更确切的是说读过的内容早已还回去)的我,仅仅是猜测,用时间自己验证一下,哈哈)
(2)记录时间:确保记录准确性的最关键的点是“当下”记录,事后补记是没有效果的!
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因为之前吃过事后补记却想不起来做了什么的亏,所以我现在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做事的时候,我会在内心暗示自己,现在我在做XXX事,做完这件事的时候就会及时记录,其实内心暗示的做法早就意识到,但当时实际操作时,却总忘,而在最近一段时间,这个习惯却莫名奇妙的养成了,我觉得这和坚持写便签,以及做时间统计和分析,是分不开的!所以,想养成一个习惯,仅仅意识到是不够的,还要有其它先关动作的共同作用。就如同柳比歇夫发现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一样,养成习惯有时需要要多角度做关联。
(3)管理时间,要持之以恒!
(4)统一安排时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完成一件事的时间切入,对于需要大块时间(比如6-8小时)才能完成的比较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一次性安排出时间完成的效果,要远远优于利用零散时间完成的效果,尽管零散时间总和与一次性做完的一样甚至更多,那效果往往也不尽如人意,从这个角度看,1+1是小于2的;另一方面,从现有的零散时间着手,将其集中起来(创造时间),比如集中一天时间在家办公、将会议安排在周一、周五下午,其它时间流出了自由支配,早起做高价值的事等等。
2.我的实践计划:
经过过年回来一周的全天24小时的记录、统计、分析时间,我发现自己统计分析时间,时间利用比较随意,有时在上午11点多,有时在午休后,有时在下班前,有时这几个时间点都在做统计分析,一天统计下来,光花在统计分析上的时间就会有一个多小时,当然这也和自己处于摸索阶段有关系(因为之前只是记录,很少分析),经过一周的摸索,现在方法已基本成型,所以结合今天课程中讲到的统一安排时间的方法,将自己做统计分析的时间集中起来,具体计划如下:
1.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先统计分析前一天的时间花销,并记录所用时间(因目前还属于摸索、优化阶段,所以安排高精力时间段做此事)
2.经过一周的实践及记录,流程更清晰,操作更熟练,也知道自己花多少时间能完成这项任务,然后再找合适的时间集中做这件事情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
4.其他想说的话(如有):
5.【学霸题】一年记录2-3次VS每天记录,我的选择及原因:
我会选择每天记录,一方面记录、分析是不可分割的,只记录不分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记录、分析方法,是需要自己不断摸索和优化的,就像柳比歇夫,他的时间记录20多年才日臻完善;另一方面,这是一个熟能生巧的事,一旦形成自己的方法,形成习惯,这将会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动作,不需要消耗太多时间和精力,却能让自己在分析过程中保持思考的状态,这是一件性价比很高的事情,如果一年只记录2-3次,则要反复摸索,形成习惯。
小确幸:日志上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