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4132/e24a106827cf915d.jpg)
阅读,是工作、生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愉悦心情的关键途径。阅读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不自主行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而日新月异。无论阅读的形式,还是阅读的内容,都不可避免地悄然拓展,我们所面对的是新旧交替的激烈冲突,新媒体和旧传统,究竟该如何选择?
传统的阅读具有宗教般的仪式感。以虔诚的心,在琳琅满目的书店精心挑选需要的著作。捧着满是墨香味的书籍返家,仿佛迎娶回挚爱的妻子,在书房里供奉,每日掸灰拂尘,通风驱虫。在一个祥和的午后,泡一壶茶,掬一把阳光,前廊下安坐,一字一句,读一段文章,揽几许情思,人生况味,氤氲在书中的世界里。
书中描述的世界,有上有下,有横有竖,书中描写的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书中阐述的道理,有真有假,有实有虚。阅读不只是消遣,不只是娱乐,不只是求知。阅读需要沉浸于书中的世界,与书中的人物交朋友,领悟书中的道理。阅读是个细致慢活,着急不得。要理出层次,理出头绪,理出解决问题的钥匙。
传统的阅读,产生于纸浆营造出来的方寸天地,无论黑白显示还是彩色呈现,都以固定不变的方式提供有限的信息,没有干扰,没有打断,人们很容易沉浸于此。虽然信息量远逊于屏读,可专注度却无可比拟。
屏读的内容五花八门,图片,短视频,长影剧,都是以流动的形式展现,直观清晰,无需费力思考。而文字则沦为辅助性的说明和注解,并不为人们所重视。即使电子书的日新月异,也不能减缓书籍阅读的颓势,在屏幕上浏览电子书,很难深入,更无法专注,且不论屏幕的强光对视力的严重损害,单是电话、短信、弹幕等的频频闪现,就不胜其烦,更不用说怀着刷微博、看朋友圈的冲动。思路被打断,安静的心绪也受搅扰,很难再进入书中的世界。
也就是近十几年的事儿,屏幕占领了人类的生活空间,我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手机,电脑,电视,电影,小的屏幕,大的屏幕,手中的屏幕,墙上的屏幕,方方正正,发出七彩炫目的光,释放难以抵御的魅力。
不是危言耸听,整个人类即将全部沦陷于屏读,智能手机的普及率早已过半,电脑办公无可替代,电视更是牢牢占据了客厅的显耀位置。阅读屏幕上的信息成为一日三餐之外最重要的环节,多数人都患了严重的屏幕依赖症,没有屏幕寝食难安。
屏读适合碎片化的时间消费,所谓见缝插针,在分割的支离破碎的生活间隙里,以屏幕填充,便捷且不需思维延续,屏读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无论任何时候都能顺利接续前段内容。
人们也热衷于这种简单的方式作为充实知识、获取信息的途径,巨量的屏读资源应有尽有,能轻易搜索到你感兴趣的。不过,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事无巨细的了解,不可能深入领会,走马观花地浏览确是无奈之举。
屏读内容的产出,可以说泛滥成灾,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在网络上流动,只要接驳于那看不见、摸不着的天罗地网,任何终端、任何微不足道的人类一分子,都得以上传各自琐碎生活的机会,自己做导演,手机为媒介,制作关于一个人的情景话剧。
互联网中每天新涌现的资源是天文数字,不可胜数,各种博客、微博、自媒体风起云涌,而绝大部分都将沉寂于不知名的角落,沉睡休眠,再也不被人提起,成为深埋于云端的一粒微尘。只有少数优质内容在网络上到处流动,分享,阅读,分享,阅读,在流动中信息得以传播,完成产出到获益的闭环。
网络上的社交圈拉近了亲朋好友的亲密关系,纵然天各一方,在我们看来也远不过一光秒的距离。有此便利条件,大家沉浸于各种晒,晒幸福,晒饮食,晒旅游,晒收入,没有什么是不能拿出来晒的。晒,也是一种阅读内容产出的形式,只不过更为诡异一点。晒,既是留给自己的回忆,又是向亲友炫耀的资本。
互联网的终极精神是共享,普天之下没有秘密,再隐秘的人或事须臾之间也能人肉出来,因此,何不主动晒出来,更显得开放有爱呢?
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变得更为简洁,更为肤浅,更为不知所措。首先是媒介的选择,传统的纸媒,全新的电媒,未来的智媒。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我们永远不可能跟紧时代的潮流,做第一个品尝螃蟹的人。媒介的选择通常为人云亦云,或者固守习惯,无外乎纸质书和电子书,两者的差别仅在于读者所面对的书的形式。
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阅读的选择近似于大海捞针,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既是效益的时代,如何筛选出适合自己的资源来阅读、学习、借鉴,至关重要,激烈的竞争,逼迫我们学会精准认知,也就是有目的的阅读。
带有目的性的阅读常常比较轻松,目的即问题,问题反复在大脑中闪现,无论阅读前,还是阅读中,抑或阅读后,有意识地将书中的内容与聚拢的问题比对验证,搜寻更有利的证据。如果足够用心,阅读将是一次愉悦的历程,在字里行间,在段首句尾,心中缠斗已久的问题逐个释疑开解,谜团得以澄清,阴云豁然消散,岂不快哉?
刚刚结束的两会,有代表提出为“品质阅读”立法,言外之意,我们如今的阅读存在在大量粗制滥造的内容,缺乏相关部门监管,写作者资质无处认证,文化垃圾随处可见。
在互联网时代,阅读形式多变,阅读内容泛滥,阅读的质量同样良莠不齐,有辨识能力者尚且能够在浩瀚海洋里掬一捧清水,倘若没有辨识能力,可能会不加选择的阅读,后患无穷。
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既是机会,又是挑战,处处是宝,又处处设限,每个人都需谨慎,在享受到便捷与快速的同时,保持思想阵地的制高点,谨防沦陷、迷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