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闲话南音之“古老的源头”

闲话南音之“古老的源头”

作者: 诗文书法国画交流平台 | 来源:发表于2022-12-21 11:37 被阅读0次

    作者:会钧

    南音的直接源头是南唐、西蜀的燕乐。燕乐在隋唐时期的中原地区已经相当灿烂,中唐以后,由于中原文化的西迁和南移,使原来以楚国音乐为主的南唐、西蜀音乐脱胎换骨,大放异彩,成为燕乐传播的两大中心。燕乐的发展、流行和辗转迁徙几乎同步于南北两大上层贵族集团的兴衰起落,这也注定了南音与生俱来的高贵血统。

    一、从“引商刻羽”到“相和大曲”

    南音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南音的最早源头可追溯到西周,当初的礼乐观念中严格遵守的三种调式:五声调式音阶、古音阶、新音阶与南音的五正音音阶、五空管音阶、四空管音阶现象几乎一样。战国时代的楚国音乐十分发达,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曲高和寡一词出自楚国的音乐现象,说明当初已经有了知识阶层的雅乐[1]与民间的俗乐[2]之别。文中提到的“引商刻羽”[3]乃泉州南音五空管C宫系向上纯五度转移而成为G宫系的最常见的转调现象。此现象在五空管的“相思类”,如相思引、醉相思、短相思等曲牌中随处可见。汉代刘向在《新序》[4]里提到的“引商刻角”便是南音五空管的“落倍”现象,即由C宫系的五空管转入D宫系的倍思管的宫音向上大二度转移,而转入二级关系调。这种“落倍”现象在南音五空管“相思类”曲牌中亦随处可见。

    演奏南音乐器(洪旭/摄影)

    汉代民间歌谣的伴唱形式称“相和歌”[5],它是在继承周代“国风”和战国“楚声”的传统上发展起来的,表演形式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而歌”的,即歌唱者自击一个叫“节”或“节鼓”的打击乐器,与其他伴奏的管弦乐器相互应和,即为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而歌”是中原汉地音乐最典型的形式,丝属和竹属乐器在节制乐曲节奏的专用乐器“节”的辖制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现了一种从容不迫的中和之美,是中国礼乐思想的优雅体现。这个乐器“节”就是拍板。南音经典的表演形制生动保留了汉代相和歌的突出特点:琵琶、三弦、洞箫、二弦等丝竹乐器组成的经典四管组合,前二件乐器居于歌者右边,后二件乐器居于歌者左边。相和歌原本流行于北方中原地区,西晋末年的战乱使宫廷中的“旧乐”大部“散亡”,在东晋初年出现了“音韵曲折,又无识者”(《晋书乐志》)的局面,因而不得不转向下层,结合南方民歌“吴声”“西曲”(或称“吴歌”“荆楚西声”)的音乐特点,发展成了“清商乐”[6]的表演形式,这种演唱演奏形式与南音基本一致。南音上四管(洞箫)的表演形式是:歌者执节(拍板)居中,右上为琵琶,右下为三弦,左上为洞箫,左下为二弦,舞台一边挂银丝宫灯,另一边撑一曲柄凉伞,形制典雅而庄重。这种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北方民歌“相和歌”和南方民歌“吴声”“西曲”的交融形成的“清商乐”,大多数皆以爱情为题材,较少触及社会矛盾的现实内容,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清新自然,曲调婉转动听,广受喜爱。

    相和歌发展的最高形式为汉魏时期的“相和大曲”,集歌唱、舞蹈、器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歌舞套曲,其特点是一唱众和,并加入器乐伴奏。已经具备了“艳-曲(或解)-趋(或乱)”三段结构。“艳”相当于现代的序曲或引子,“曲(或解)”相当于主体,一般是慢速的歌舞乐,“趋(或乱)”相当于高潮或尾声,其中“趋”为歌舞乐形式,“乱”为歌乐形式。这种结构形式直接影响到后世更为成熟的隋唐宫廷大曲和民间大型歌舞音乐的发展。相和大曲“艳-曲(或解)-趋(或乱)”结构形式与某些南音“指”“谱”“曲”的结构形式极为相似,如南音五大指套之一的《心肝跋碎》首节,采用倍工滚门,七撩拍(8/2),它的首句“心肝跋碎魂飘渺”为引子部分,相当于相和大曲的“艳”,南音称“慢头”;从“赢得”起至次节《感谢公主》、三节《朱郎》为主体部分,相当于相和大曲的“曲(或解)”;第四节《只恐畏》转为速度较快的锦板叠(1/2),相当于相和大曲的“趋(或乱)”,为高潮部分。不仅如此,结尾为了和开头的慢头相呼应,还出现了“病相思”的短慢尾,整体结构相当完整。

    《晋水向海流》南音与交响泉州市

    第33届戏剧公演(洪旭/摄影)

    二、隋唐歌舞大曲

    汉魏时期的相和大曲和清商大曲催生了隋唐歌舞大曲,并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占有重要一席。隋唐歌舞大曲进一步吸收诸多外来音调和形式而发展到它的最高阶段“大遍”,其结构相当复杂,一曲当中就分为“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虚催、实催、遍、歇拍、杀衮”几部分,这里的散序,南音称慢头;歇拍,南音称休止符。唐大曲“大遍”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散序”“中序”“破”与南音演出的三个程序:“和指”“唱曲”“煞谱”联系紧密。

    开放的唐代吸收了大量的外来音乐文化,在宫调理论和演出形式丰富多彩的同时,中原本土古乐也因外来音乐的渗透而日渐式微或有所变异,而南音则因为士族南迁后地理位置相对遥远闭塞的原因,反而相对完整地保留了秦、汉、魏、晋、宋、齐、梁、陈各代传统音乐特色,被称为“华夏正声”、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南音在闽南泉州一带逐渐自成体系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多种文化交融之后的唐音宋曲在一次次的中原板荡之后都会向南方寻找避难所,而这时的南音已经足够强大,它在相对完整的保留隋唐以前的“华夏正声”基础上,对唐以后的包括中原、海外音乐流浪过来的音乐只是有所保留的选择性吸收,所以古老而纯正一直是南音价值所在。当我们无从知晓西周时期形成的调式音阶宫、商、角、徵、羽五音是个什么形貌的时候,却在现存南音的五个正音“乂、工、六、思、一”当中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难怪有学者认为南音就是中国五音之乐的最后遗存。

                              此文已发表,请匆抄袭。

    注释:

    [1]雅乐,即典雅纯正的音乐,雅,正也。是一种中国古代汉族的传统宫廷音乐,指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俗乐,古代“世俗之乐”的简称,即与“雅乐”相对而言的各种民间音乐。用于宫廷宴会的俗乐又称“燕乐”。

    [3]引商刻羽,商、羽:古代乐律中的两个音名。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

    [4]新序,是西汉学者刘向编撰的一部以讽谏为政治目的历史故事类编,是现存刘向所编撰的最早的一部作品。原三十卷,今存十卷。

    [5]相和歌,是汉代时期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秦声、赵声、齐声、郑声、楚声等传统声调而形成的。相和歌也是极具汉族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之一。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传统民俗活动等场合。

    [6]清商乐,又称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汉民族传统音乐。

          此文已发表,请匆抄袭。

    参考文献:

    [1]黄鹏翔:《弦管题外谈》。

    [2]郑国权:《南音(弦管)六题之一》。

    [3]梁惠敏:《浅议南音的音乐特性》。

    [4]陈燕婷:《古乐南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闲话南音之“古老的源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km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