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

作者: 草木皆系 | 来源:发表于2017-03-25 22:59 被阅读0次

     以前一度以为自己再也写不出文字,那种痛苦的感觉至今仍有体会。如今,思绪涌动。只要给我一个点,我就能拿出一整面,甚之,体。为何?我将在文落里展现。   先谈谈自己与书的缘分。从小,在书的选择上我与同龄人有很大的出入。但那时候“喜欢”看书是无疑的(不同的阶段,我们作用在词语上的感情会有不同,因此在这里我加了双引号,着意区别)。   一到四年级前我和大家一样看杨红樱等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印响最为深刻的一本书是《女生日记》。或许骨子里的敏感天性在这本书的作用下被激发,各种正面的负面的东西和轻而易举的就被我所吸收。在这些书里我着重于那些浮于表面的东西,因而让我妄想拥有某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可现实并不是我的想象,结果,我什么也没得到。那时我还喜欢”看电视,各种动画片,苦情片.......而往往电视里讲述的只是故事罢了,可当时这些却成为了我一厢情愿的真实。我承认我被害得不轻,可能那时没有人告诉我这是假的,也或许,是我完全沉浸在那些故事里了。   五六年级开始,偶然的机会使我接触到了青少年版的名著,读的第一本是什么我忘记了。不过后来我就只看名著,而且是外国的,以女性故事为主的。说到这里,估计你会有点批评的想法,不过该批评,当时的我的逻辑就是—世界名著肯定好的,外国人的东西好玩,爱情故事是我想看的。所以我就开始了我的慢慢名著路,茶花女,飘,安娜卡列宁那,沉船,复活,浮士德,战争与和平,三个小妇人,安妮日记,嘉丽妹妹,悲惨世界,简爱,红与黑,还有的暂时想不起来了,(因为这是篇日记,目的在于回忆与反思,所以本文是为我自己而作。如果你恰好看到了这篇日记,也正正好看到了这,你可以选择不再听我絮絮叨叨。)囫囵吞枣的看了许多名著,纯为消遣,对,我是太无聊了。但是,书中的一些东西内化成我内心深处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感性,敏感慢慢控制了我的思维,我将这个世界形象化,世界成了我想象中的样子。真实被幻想欺压的可怜。然而,生活中带点理性,或者说是有生活经验的人大有所在,他们一次又一次将我从幻想里抽离,或许是想让我看看真实的世界,或许只是为了满足内心深处的破坏欲望。而我可怜的在幻想与现实中冲撞,内心矛盾,冲突不断,而外在的体现则是喜怒无常。古话说,攘外必先安内。当时的我内心冲突不断,实则痛苦不已,可又说不清楚。而身处的外在世界,又接连不断的发生事情,又经常要我去判断,做选择。而且常常是简单粗暴的二选一,对还是错你来判断,他还是她你来选择。可世上的复杂的东西哪能来做是非判断呢?立场,智力,情感等等都是要考虑的。牛也可以选择不吃肉,而我为什么就不能不做选择呢?我不懂,当时的人也不懂。选择是依据判断的基础上得出的,判断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会改变,可作出的选择又哪再改呢?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年少无知,后悔莫及吧!对于曾经被我的选择伤害到的人,我想说的是,于你有愧,而于己坦然。这是我该走的路,也是我该受的苦,但这些都只会推动着我往很好的方向走,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以前的我玩伴很多,大家似乎也都愿意跟我玩。对不起,请原谅我把生命中最美好的你们暂时称作玩伴,因为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朋友是怎样的存在,只是在轻浮的使用这个词,因而制造了某种假象。毕业后,明明是自己主动断了联系,却还给自己制造幻想,是“朋友”不找我。只是那时的我内心软弱的可怜,经不起外在的撩拨。任何朋友的关怀在我这都变成了刺向我内心的利剑。敏感多疑,似乎还带着点被害妄想症。可怕的内心,温和的外在。我努力压制着内心的强大的破坏欲,仅仅因为本性中的懦弱和善良。即便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我也不敢宣泄自己的破坏欲,而是将其转化为自我可怜,默默的流泪。 所以,过去与我亲近的人总被我那发达的泪腺搞得不知所措。     再后来上了初高中,我仍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仍在冲突与迷茫中做着量的积累。初中不再提,没有什么深刻的体验,除了我妹妹的出生之外,对了,还有我的周记总是写的文艺十足,其实是故作高深罢了,应该说是想象的产物。高中应该算是我人生的一个折点,在那里我遇到身边的启蒙老师和许多书上的良师。身边的这位拉我走进了真实的世界,同时也让我看到了现实残酷的模糊影子。可当时我好高骛远,渴望着老天来一场暴雨,冲刷着所有人身上的荣誉与经验,来一场赤裸裸的较量。实则可笑!但我重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智商,虽然你曾经给过我平庸的暗示,我始终相信着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因为我感受到了涌动在我心灵里的那股强大的力量。我也始终明白着,我外在的种种问题根源在于我内心的支零破碎。所以,我没有一刻停止对自己内心的治愈。可问题恰恰出现在我急切的想要平复内心,却殊不知此刻的冲突只是冰山一角,在它没有完全呈现时就去融化它,可能吗?冬天的泠冽才刚刚开始,就妄想春天的到来,结果带来只会是幻想落空的痛苦。急病乱投医。心理书籍,人物传记,散文小说,历史杂文。都是我当时求助的书籍。可偏偏没有涉及哲学,或许,这是这是上帝是想让我重视哲学,所以才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把哲学带给我吧!但其实再以现在的眼光去考虑那时的做法,实质上是一种美化了的逃避,一种不愿面对真相的自我欺骗。不过,即便本质是不好的,但考虑到那时心智的不成熟,以及认识到那么多的良师,也无憾了。余秋雨,王小波,李娟,三毛,张爱玲,村上春树,川端康成。虽然在那时对他们的好多作品都不甚理解,但却给我带来了何为真假的些许迹象。王小波的《思维的乐趣》让我感受到了思考的快乐以及缜密的逻辑。余秋雨的《霜冷长河》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人活于世的艰辛以及群体的愚昧可悲。而三毛一系列作品让我看到了一个奇特的女子不平凡的一生,让我感受到一个女人竟可以在坚持做自己的情况下可以活的那么精彩........当我阅读这些作品是我有情感的共鸣,血液里涌动着某种东西。     在这些良师的陪伴下,我安然的度过了我的青春期,可危险还是在那。高考的结束,本以为过去的不良情绪会随着学业重担的放下而消散。可现实截然相反,负面情绪只增不减。先是高考分数的打击,在则专业选择上的世故。本怀着的种种憧憬在百般无趣的大学生活里烟消云散。当对生活没有了期待后,无聊与迷茫则成了最常有的情绪。喜怒哀乐反复无常,整个人常常飘在悬崖边上。对未知的害怕,对当下的厌恶。让我备受煎熬。但我从未放弃过自己,时刻等待着救赎的时刻的到来。而在这个过渡期,我选择了听从自己的内心,我不坐在教室里死板的听课,我独自一人走遍南京的大街小巷,在讲座、交谈会中寻找共鸣,独自在南书房里整夜整夜的通宵,一部接着一部的好评电影,只为那内心片刻的安宁。我本以为这一切都在做着无用功,可偏偏在无为中我慢慢的靠近了自己的内心,我听到了内心深处的呐喊与哭泣。我知道我不能在逃避了,我得直面它,我得治愈它。让我开始直面的,虽然根本在于内心的渴求,但也离不开那些陌生人和朋友的点拨和陪伴。我坚信着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初衷是良善的。因而对于与我投缘的人,我愿意与之分享我的经验。     直面是痛苦的,痛苦是人不愿意承受的,因而直面往往又会掉入逃避的陷阱。一次,两次....但我没有放弃,我只是让时间冲刷掉些许痛苦的痕迹后继续直面。这个过程不会结束,因为逃避就像是毒气一样无孔不入,所以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在这个期间我才开始认真阅读一些哲学与心理方面的读物。而对我起绝对影响的一位善良的人则是克里希穆提那,具体他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在最近的一篇随笔里有记录,这里就略微讲讲对我的影响,在阅读他的书籍和传记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彻底抛弃自我,切断与外界的联系,摒弃一切情绪,让自己处于一种完全空虚的状态,只去感受自然界的生命。关怀的对待整个世界。在那段时间,我的内心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宁,我不再执着于外在的一切,而专注于内心的宁静。整个世界也安静了下来。虽然,在长达半个月的安宁后,我又不得不会到现实的生活。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内心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这更加坚定了我想要弄明白自己的内心以及起巨大力量的原因。我开始关注心理学的公众号(简单心里和壹心理,得益于心理老师的推荐),在听喜马拉雅听的时候关注了逻辑思维的节目,了解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并非大部分人所认为的样子,再后来看了罗胖推荐的武志红的《巨婴国》,了解到中国家庭所存在的问题,,认识到一个人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关乎其未来人格的形成。为了多了解武志红老师的观点,我开通了微博,进而简直就像是发现了一个新大陆,通过关联的学习方法,我接触到了心理学家李雪,再则接触到一些经济学家,音乐评论人。通过他们的微博上的文章和内容,我的三观在慢慢建立。同时内心也在一番原根究底后归于平静。再来我关注了布尔费墨的公众号,接触到了古典自由主义,看世界的角度不同了,不再仅仅停留在错误的表象,再是发现它隐藏的真像。在古典自由主义的基础上的三观逐渐建立起来了。在此同时不断反思,不断进行逻辑思考。最近在阅读《乌合之众》这本研究社会群体心理的书籍,它为我看待世界又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我将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不断反省,不断进步。时间和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东西,因而我将不再浪费时间与生命,在我还没准备好进入社会投入实践前我将通过阅读来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当你拥有内心的平静时,一切皆有可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lh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