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21734805
。。内容简介 。。
著名经济学家科斯曾经批评说,现在的经济学只是“黑板经济学”,教师只注重黑板上的数学推导,完全不顾真实世界发生了什么。这一次,本书将打破这种陈旧模式,带着“田野调查”的全新视角走出家门,从生活化的场景出发,从身边开始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
事实上,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田野调查、田野研究正在成为经济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美国很多著名经济学家都热衷于跑非洲、跑印度,从不同环境里提炼经济学理论,而中国学者在这一方面的思考和探索还远远不足。在本书中,作者尝试从自己一天的生活出发,探讨身边“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
本书共有三十节,分成五个大的单元,总体上选取作者一天的生活,从早上出门开始,到晚上归家为止,结合一路上的所见、所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与大家讨论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经济学原理。
这三十节内容涉及主流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中的大部分内容。不过,作者并没有完全按照教科书的结构来探讨,而是走到哪里、看到哪里,就分析到哪里,同时结合现实对主流经济学理论提出批判性的反思。作者认为,在生活中理解经济学是非常重要的事,从生活中理解的经济学才是有意义的经济学。
。。作者简介。。
梁 捷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博士后,现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研究方向为经济思想史、制度经济学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同时在《经济观察报》等众多媒体上长期开设经济学专栏。出版了多部著作,包括《幸福指数》《西方经济思想通识》《梁捷西方经济思想史讲稿》《调适与维新》《经济学家都干了什么》等,另有译著《超越功利主义》《合作的复杂性》《城市秩序》等十余部
。。短评。。
#
经济学原来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人们每天的吃喝玩乐,都跟它有关系。这本书通俗易懂,挺有意思。从宏观角度来看生活中的一切,打开新思路。
#
拿生活化场景做例子 好懂的
#
这本书是作者梁捷一个面向大众的音频节目“一平方公里内的经济学”的文字整理稿。整体看下来,确实比较简单易懂。
#
一平方公里的范围是个微不足道的空间,但是一滴水就是一个宇宙,一平方公里内的事物也与整个世界的经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的讨论既深受局限,又拓展无穷。
#
这本书是作者梁捷一个面向大众的音频节目“一平方公里内的经济学”的文字整理稿。整体看下来,确实比较简单易懂。
大概任何学科,都无非是在做两件事情,一个是解释世界,另一个是改变世界。经济学也是如此。
在《看!这就是经济学》中,梁捷将自己所要讲述的经济学问题分为“出门、导航、就餐、散步、归家”五个场景三十节内容来讲述。大概就是在“解释世界”。
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三处。
第一个是“上班摸鱼该如何杜绝”,这一节结合后面贫富差距的内容,就很灵性了。
企业研究促使员工高绩效的办法,无非是激励和惩罚,但梁捷又提到,激励机制往往人到中年就会失效。而工资差异很大程度上也是“摸鱼”的一大要素,没有人愿意为了低工资而做个劳苦劳心的工具人。
但在贫富差距上,梁捷认为工资和金融资产上的差异相比“无足轻重”。但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果整个社会面都呈现差异不大的局面,那么对于所谓金融领域的巨鳄也就无栖身之所。正是因为差距层级错落得越来越大,所以才会有人觉得理所当然地拥有巨额财富。地基斜了,塔尖再正也无济于事。
第二个是“你确信手中的牛奶是真的牛奶吗”,讲的是现代化分工的底层逻辑是信任。
西方兴起的“真实食物”“有机食物”是对食品加工产业的不信任;大量中国父母去国外抢购奶粉是对国内奶粉缺乏信任;品牌价值是顾客对其商品或服务的信任度;细分领域诸如洗发水中防脱、柔顺等功能,要传递给顾客的也是一种承诺的信任,虽然实际上它们并无太大区别。
信任很重要,可并不好去衡量。比如书中提到《科学》中用“遗漏的钱包”得出中国人诚实度极低的结论,这让我觉得蛮荒唐的。后面也有几次举例,像全球各地都有宰旅客的现象,结果只测了希腊。虽然实验者力争客观,但是这种社会性试验的标准确实让我觉得有点结论倒推。另一方面也说明,经济学上的问题真的很难有效统计,不出现巨大偏差就已经很不错了。
第三个是“让孩子学各种特长就只是内卷吗”,讲的是一些非必要要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有意思的是书中提到给越战士兵推销保险,推销员那个话术,让我想起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真的直戳要害。士兵们因为只看到死后的利益与他们无关而对保险兴致缺缺,保险公司则希望的是他们不出事好多收取保费,这其中就是推销员腾挪的空间——如果保险公司和军队合作,长官就可能更倾向于派遣没有高额保险的人去前线。
孩子的特长班也是一个道理,学的特长越多,在学校老师眼里就越是家长有钱且有意愿教育孩子的象征,就会得到更多的青睐。虽然大家都说注重过程,但是没有实际结果的过程,“就像一盘散沙”。《小王子》中成年的世界,金钱是衡量一切美丑的标准。特长班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获得认可的标准。
……
整体而言,虽然梁捷先生在社会方方面面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学上的见解,但我感觉梁捷先生都是在叙述问题的存在,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可能考虑到具体情况不同,会出现“汝之蜜糖,彼之砒霜”的状况。
梁捷先生坦言,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学家并不能给普通人多大的帮助,甚至都不能给出一个适当的未来建议,现在大多能做的无非是数据统计,而“所有涉及数据的方法都只是估算方法”。后记中有提到,2000年时有学报邀请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未来十年经济学的预测,现在看来基本都是错的。
“不要迷信任何经济学理论,更不要迷信任何经济学家的观点。”梁捷道。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