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的培训学习是听《中国教师报》解老师讲读书与写作。
读什么?这是我们平时最迷茫的事情,如果加入了一个读书组织,那么我们就会跟着去读,也没有自己的规划。如果就我们自己阅读,就有些迷茫,不会做出太多的选择。
解老师说,缺什么读什么。是啊,我们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觉得自己哪儿不足,就可以通过读书来弥补。
我爱上读书是通过团队引领才实现的。最开始,我加入了河南杏坛网研社,和群里的老师一起读书,为了促进自己坚持,每天还和群里老师一起打卡分享读书感悟,就这样,坚持了一年,自己也就让读书成了习惯。
在河南教师读书会,有每周的读书分享,跟着他们读书,分享,让自己的阅读有了深度。
后来,加入了心语团队,跟着老师一起读《道德经》和其他书籍,让自己变得自信起来。
其实,跟着大家一起读书是很好提升自己的方式,大家在一起读书,互相分享读书感悟,互相鼓励,互相促进。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和大家一块读书,觉得乐趣非常多。
现在读书,不仅跟着团队读,而且有了自己的选择,这段时间,我读家庭教育方面的比较多一点,也觉得自己文化底蕴不够深,也阅读一些传统文化书籍《了凡四训》《菜根谭》《古文观止》等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解老师在讲座中说,读解惑之书,乐读之书,慰藉心灵之书。觉得自己需要读什么就可以有选择性的举动。当你把读书当成一个习惯的时候,就会体会到读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小窗幽记》:“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读书呢?解老师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带着兴趣去读书。
一开始,当我们不知道去读什么书的时候,我们跟着一个群体去读书,去体验读书的快乐,养成读书的习惯,慢慢地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寻找适合自己的书,养成个性化阅读。在读书的过程当中要有自己的思考,把自己的思考及时批阅在书上,也可以把书中精彩的句段摘录下来,方便我们反复阅读。

读是吸纳,写是输出。
写什么?
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我们可写的东西特别特别多。可以写我们的教育教学,一节课的设计和反思;可以写的自己的班级管理自己,和学生的故事;也可以写自己在班级里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写自己的教育故事;还可以写自己的读书心得,自己的成长等等。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记录的方式去写,我就是这样,每天记录自己的工作生活,不说自己的文笔是不是能拿得出手,只要文通字顺,记录自己一天里最值得记录的就行,当我们写的多了,慢慢地想法也就多了,文字自然而然也就有了深度。日子久了,当我们再翻阅自己写过的文章时,会有一番别样的感悟。
我们的写作并不是为了投稿发表,但是,也可以去尝试。我有两三篇文章发表了,我觉得都是误打误撞,一个是我的读书感悟,一个是我开展的活动等。
解老师说,要想投稿成功,写作还得讲技巧:寻找自己“有感而发”的内容去写,寻找“有价值”的选题去构思,寻找“独特”的观点去补白,寻找“实时热点”去思考,寻找“专题”去深耕。
好文章的标准:紧贴实效性,新鲜的观点,创新的做法,清晰的表达,缜密的逻辑。
我们不妨去试一试,也许失败才能我们我们最好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