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死亡不可避免的降临时,你会选择有质量的生活,还是选择忍受疼痛折磨,多争取一些时间呢?
今天看到芳水姐姐的《爸爸,我们该拿什么来爱你》,特别有感触,想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薄之见。
今年11月份,一个月之内,我两个同事的父亲相继去世,都是55-60岁之间。一个家在外地,一个家在本地。
家在外地的这个父亲,去世比较突然,具体原因不清楚。
家在本地的这个姑娘,她的父亲是肺癌晚期,从发病到去世,也就一个多月时间。
刚开始她父亲因为胳膊疼,抬不起来,去医院骨科看病。后来因治疗需要,做了个全身体检,做胸部CT发现有阴影。
医生告诉我同事说情况不乐观,已经是肺癌晚期了,留给病人的时间大概也就剩1个月了。
如果用靶向药物治疗,可以延续一段时间生命(其实也是在给家属一个接受的过程),但也需做进一步检查,看身体情况是否适用。
等待结果的日子,恰逢国庆中秋双节,可能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都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情怀。于是同事随父亲,举家回了趟阔别多年的老家。
进一步检查结果出来后,靶向药物已不能使用,只能靠麻药来缓解疼痛。后来,我的同事请了半个月假,陪着父亲,去了他想去的周边的旅游景点,吃了喜欢吃的美食,完成了很多之前想做没有做的事。
生命的最后阶段,她的父亲吃到了一些自己喜欢的美食,看到了想看的美景,和孩子们聊聊天,翻看一些过去的老照片……比起在病床上毫无自主能力的生活,这样的选择,显然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在她父亲的最后时光里,没有过度治疗,没有呼吸机……最终父亲在一个她下班回家后的一个普通的周二晚上,很安详的离开了。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安宁疗护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我一直认为,人文关怀,是救助重症患者时的一剂不可或缺的“良药”。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对安宁疗护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决定买本《引领姑息关怀》来学习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