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转载】这个教堂很有名,但来一次就够了

【转载】这个教堂很有名,但来一次就够了

作者: 荆传奇 | 来源:发表于2016-09-18 14:38 被阅读0次

    无论是哈尔滨本地人,还是到过哈尔滨的外地人,都知道这个洋葱头式的建筑——圣索菲亚教堂。没错,圣索菲亚教堂太有名了,这个始建于1907年的建筑,不但是哈尔滨最古老的地标之一,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句话说,不看圣索菲亚等于没有来过哈尔滨;然而,也有这样的说辞,圣索菲亚教堂固然不错,看看而已,看一次就够了。据说,除非是因为摄影或其他需要,对于游客来说,很难有人第二次再来这里。

    对于圣索菲亚教堂来说,我不是一个游客。2016年夏天在哈尔滨的日子里,我多次造访这个著名的地标建筑。似乎只想验证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只看一次就够了?

    来看圣索菲亚教堂的外地人心态各异,朝圣的、好奇的、二者兼而有之的......其中,绝大多数人在来哈尔滨之前,因为接受了各种媒体所传递的具有神秘色彩的信息,继而对圣索菲亚教堂心驰神往。换言之,期望值过高,难免最终失落。

    大多数人在圣索非亚教堂外打起了剪刀手,到此一游的心态昭然若揭。

    圣索菲亚教堂似乎更适合远观,不宜近看。这大概就是很多人最终失落的原因之一。不过,教堂门上的穹顶这么看上去倒很像是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武士或布道者。我个人则是联想到了布鲁诺一类的殉道者,甚至扔大铁球的伽利略——可能,很多人从教堂出来之后颇感失望,这也是原因之一。毕竟走进圣索菲亚教堂之前,人们联想太多。

    近观圣索菲亚教堂难免会让人产生烟熏火燎之感觉。没错,游客大多不是建筑学家和美学家,不能苛责他们在栉风沐雨的陈旧中去挖掘圣索菲亚的美学价值。

    对于历史的厚重是需要仰视的,这样看来圣索菲亚教堂就是个伟岸的巨人了。当然,不能把这种拔了高的认知观强加给每个游客,那可是历史学家的事。

    当鸽子从空中掠过,圣索菲亚教堂俨然变身和平的使者——这样的联想是反历史的。事实上,圣索菲亚教堂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侵略物证,1907年的时候,它是作为沙俄侵略中国的随军教堂而开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还真的不能要求每个游客都是文学家。

    如果抛开社会科学的各种矫情,客观地说,走进圣索非亚教堂内部,就会发现它实在是一个考量摄影技术的巨大砝码——而每个游客又都不是摄影家。

    游客走进圣索菲亚教堂的时候,会嗔怪里面的空洞和没有互动。

    还需要怎样的充实和互动呢?一百年前,那个有窗户有阳光的地方是站着人的,有想象就足够了。

    教堂穹顶和吊灯不由得会让人联想到天国和不灭的星斗,只是游客们懒得这样去想罢了,大家来去匆匆皆过客,不能苛求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或者思想家。

    这样的对称感或许象征着公平,但大家不会去想这么严肃沉重的事情,因为大家都不是法学家。

    教堂内慕名而来的人不少,但脸上却挂着失望。

    这名少年更是困意浓浓。

    这位母亲专注于哈尔滨建城史的珍贵老照片。

    沙盘周围的人各自忙着拍照。

    专注的人不多。

    教堂的工作人员对游客的反应和心态心知肚明。一位不具名的工作人员说,“也是太难为我们,还能有什么更好的互动方式?怎么才能让教堂显得充实?没有更好的办法,这就是一个有历史的建筑,来看看也就行了,难不成还得在里面搞点宗教活动?”

    教堂里的互动其实是有的,工作人员在认真介绍教堂的历史和渊源,但认真听讲的不多。当然,大家都是游客,不是来接受教化的。

    教堂里的学雷锋志愿者岗位。有明信片卖。

    教堂里的青年文明号。

    被蓝天白云陪衬着的圣索菲亚教堂。

    广场的喷泉也是哈尔滨夏天一景。

    喷泉之后,母子合影。

    天空,阳光挣脱云的束缚,喷薄而出。

    游客陆续离开教堂。

    教堂的夜景值得一观。

    教堂夜景。

    很多游客乘兴而来失落而去,或许是因为期望值过高,但是对于圣索菲亚教堂的工作人员来说,也该从这些失落中寻求一个不失落的解决方略,这不是过份的要求,而是创造旅游附加值的良机,让一个只来一次就够了的景点变成还想再来的牵挂。退回一步说,没有特殊需求,一个景点再来第二次的意义何在?一次足够了——这不是圣索菲亚教堂的问题,而是很多中国旅游景点的共性问题。就这么着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转载】这个教堂很有名,但来一次就够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bxg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