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的可视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据国家网信办《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显示,预计2020年中国大数据市场产值将超万亿元。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大数据的存在对于业务决策、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改善客户服务等方面有大有裨益,但也不乏一些有心人士利用大数据开展黑灰产的现象。
就拿前不久前简历大数据公司——巧达科技全员被一锅端一事来说,相信不少人也意识到了简历贩卖这件事的严重性
巧达科技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巧达科技号称拥有中国最大的简历数据库,其自有的互联网招聘工具便是“乔大招”,旗下拥有“爱伙伴”、“简历时光机”等10多款互联网招聘相关产品。
据称,巧达数据库有2.2亿自然人的简历、简历累计总数37亿份,拥有超过10亿份通讯录,并且掌握着与此相关的社会关系、组织关系、家庭关系数据。通过操盘2亿人的简历生意,巧达科技拥有着每年上亿元的可观收益,但是,就在看似“发展迅猛”的势头下,在职的人员也因企业的非法经营而锒铛入狱。
如果说智联、猎聘等网站是互联网招聘公司的1.0版本,那么巧达科技则创造了2.0版本——通过共享、爬虫等技术抓取简历数据,建立简历数据库之后,再向B端企业提供人才流失预警、简历交换共享、修改查询、精准营销等服务获利。
一位投资人指出,很早就看过此类简历类数据公司,后来pass了,因为无外乎就是用爬虫技术建一个简单数据库,处理后提供给B端使用。这类项目已经牵涉到个人隐私的问题,涉嫌触碰法律红线。
一位大数据领域的专业人士,分析了巧达科技触犯法律底线的三种可能。
1、未获用户授权,精准营销牟利。
作为B端产品,巧达科技简历数据等转化为B端所需要的离职预警、简历更改查询等等服务时,是无法获得求职者的授权。
2、诱使HR上传简历,明显侵权
巧达科技有一项服务,通过HR或者猎头把自己用不到的简历上传换取积分,再用积分下载平台上有用的简历,这样的行为明显是侵权。
3、买卖简历,直接违法。
直接通过简历工具产品截留其他平台简历,而不仅是通过利用数据做精准营销变现,这就是直接违法。
活在大数据时代的我们,是缺乏安全感的,或许你也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在网上浏览一件物品时,很快网上就会给你推荐一大堆相关的内容,可能你想进行一些测试时,网站又要求你进行一步又一步的授权,你的行为在大数据下已然没有太多的隐私可言,那么求职者要怎样才能更好的维护个人的隐私呢?
1.了解简历上传平台/公司的资质情况
同样的,对于很多求职者来说,受大数据的影响颇深,当你的简历被上传到招聘网站时,你是否也有一种简历被倒卖了数次的错觉,又或者这不仅仅是错觉。
我们先说一下2017年智联员工简历倒卖案。
众所周知,智联招聘的商业模式,通过与有招聘需求的公司签署服务合同后,给予对方下载简历的权限,每份简历售价为50元。
智联招聘的销售员工申某利用公司漏洞,2016年3至10月间,借助公司客服员工李某帮助,以每份简历2元至2.5元的售价贩卖给北京某科技公司人事经理余某。
三人累计贩卖个人简历15.5万余份,智联招聘由此蒙受损失近2500万元。
最后,法院判处被告人智联两位员工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判处被告人HR李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你是不是有个疑惑,为什么招聘网站能销售个人简历?但是个人不能?
来看一下官方解释,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法官丁旭在“智联简历倒卖案”是这样解释的:
“智联招聘的网站及实体都取得了人力资源的相关资质,因此有资格进行简历的出售。但是没有人力资源相关资质的企业和个人是不能进行简历出售的。”
根据人力资源局的要求,从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企业必须获得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备案凭证才能从事相关活动,在市场上,有很多的公司都是缺乏该类资质的,求职者在上传简历之前对平台及人才中介公司进行资质的了解,有助于自身隐私的维护。
2. 信息分清必填和可不填
企业HR一般在网上批量预览简历时,最关注求职者的学历、实习经历、工作经历以及个人业绩。因此通过网络求职填写简历时,除了上述几项外提供自己的联系方式即可,在非必要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填写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和家庭电话等个人敏感信息。毕竟简历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公开程度,你不确定自己投递出去的简历会经过多少人的手,更不确定应聘失败后简历会“魂归何处”。一旦用人单位处置不当导致隐私外泄,后果不堪设想。
3. 重视简历的日常管理
很多求职者找到工作后,就对网上的简历不管不顾。最好的做法是一旦找到工作后,就去修改个人的信息,包括更改求职状况、隐藏手机号码等,从而避免别人使用无差别搜索,直接来找寻你的联系方式进行推销和骚扰。
浩博咨询专注猎头领域8年经验,若有互联网、零售、金融、房地产、AI、教育等行业人才需求的,可与小编进一步沟通~
文章来源:公众号“浩博咨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