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63586/90bebf238d859ab5.jpg)
今天早上打了网球,中午上课两小时,傍晚又上了一小时。赶着要上课前简单做了午餐,以及早晨为了赶紧出门打球又得兼顾孩子们和自己的营养而打的杂豆米糊+柔软的煎饼,算起来,这就是我这一天的时间了。
还有给小七讲的六个故事,本来一天答应是3个,昨天没讲成,今天除了本身功课还得把昨天的份额补上,所以得讲六个~
还有晚餐,当然也值得写,因为是小白的小龙虾🦞呀,我在上课时,小白和坤哥就一直在厨房里忙碌,我赶着下课,然后一起在吹着微凉晚风的露台,好吃得把手指头挨个吮了一遍又一遍~
哦对,有个细节,我和小七小冉白启吃不辣的那盘,坤哥和小白吃辣的那盆,前面我一直在给小七小冉轮着剥,还没怎么吃,但这玩意儿壳多,一会儿我面前就堆起一座小山,显得我吃了很多的样子。
果然,那个没眼力见的坤哥就开腔了“这堆壳都是你吃的吗?”光顾着给孩子们剥,我还没吃上两口呢,这下坤哥可捅到我的蜜蜂窝了,我哇哇一顿反击,这个时候身边的小冉直接拿了她的已经剥好的虾肉就往我嘴里塞,还配合着嘴里的热情劝慰“你吃~你吃…”别提多暖心了,这娃的情商,那是相当之高啊…
柳智宇: 佛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都是人心,只是二者的立足点和方式有所不同。佛学立足于长远来看一个人的生命,它讲来生,更多强调的是要成圣成贤,向更高远的生命理想迈进。心理学主要是立足于怎么解决个人当前的心理问题,关心的是普通人如何调节自己的内心,去改变自己的情绪等等。我觉得这两者相辅相成。这也是我想把佛学包括传统文化和心理学相结合的重要原因。
一诺: 为什么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跟强权站在一边,是因为我们大部分成年人的小时候也是被这样对待的!所以他会形成某种惯性,我们要跟自己的惯性拉开一定的距离。当我们认可一件事情无法改变的时候,其实是被我们讨厌的东西催眠了。所谓的成长,是我有觉察了,我不想被催眠了。哪怕我周围的十个家长里面九个人都这么做,我如果认为某件事不对,它就是不对的。
柳智宇: 我觉得关键看家长和孩子的心态。奥数作为一种思维的训练,对孩子成长是很有帮助的;但如果你把它变成一个要求、一个不得不做,而孩子又觉得很难的事情,又使得亲子关系出现问题,那就划不来,这跟学乐器舞蹈等是类似的。很多孩子所谓的兴趣班,是家长的兴趣,不是孩子的兴趣。比如说学小提琴,最开始学的还可以,如果家长逼迫孩子练琴,必须要去考级等,孩子就会失去兴趣。学奥数其实也是一样的,关键还是要培养孩子内在的动力和兴趣。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全然的经历?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个体,收获什么样的体验。全然的保持觉知,念头更纯粹,体验更深刻,能量的载体更多,更丰厚
他们都没有看到你本来的样子。他们也没有看见他们自己本来的样子。所以他们分辨不出美和丑,善良和丑恶。他们本来的样子是什么样子?接纳自己的样子。接纳自己的任何样子。就像接纳光,接纳爱,接纳善,接纳美,接纳丑,接纳黑夜,接纳无常,接纳变化,接纳没有样子。
心本身是一组事件,每一次内观时,你都参与那些事件。禅修是一种参与性的观察:你正在看什么,取决于你观看的过程。
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需要时间去酝酿与发展。忍耐、忍耐,再忍耐。
该来的就让它来,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随遇而安。如果出现好的现象,那很好;如果出现坏的现象,那也很好。以平常心看待它,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让自己保持自在。不要对抗你所经验的事,只要充满正念地看着它。
学习随着出现的变化而流动,保持自然与轻松。
接受你的感觉,即使那是你最不希望拥有的;接受你的经验,即使那是你所憎恨的。
感受是七种普遍的心理因素之一,其他六种是接触、认知、注意、专注、生命力与意志。
女作家毕淑敏曾经说过的:“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显出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