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19日清晨5时25分,鲁迅与世长辞,享年55岁。
鲁迅没有正式的遗嘱,他的遗嘱都在他之前的文章里,共7条,其中第2条是“赶快收敛,埋掉,拉倒”;第3条是“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然,事不随鲁迅所愿。鲁迅逝世当天,宋庆龄便电告身边人要“把葬礼搞成一个运动”,“文委”连夜组织了一支大约五六千人的送葬队伍。自此,鲁迅在很长段时间内都是个“政治话题”,有段时间,甚至只有两个人的书可系统阅读,一个是鲁迅全集,另一个是毛选集。
如今,鲁迅被请下神坛,可已然面目全非。陈丹青曾痛心疾首地说:“鲁迅的被扭曲,是现代中国一桩超级公案。”
今天是鲁迅逝世纪念日,首先要问,鲁迅是谁?鲁迅留给我们的遗产写了什么?
鲁迅是个大文豪。他的遗产首先就是十几篇一流的小说,六十篇一流的散文,还有只要有社会不公,就会被一遍遍引用的杂文,等等。
但如今,很多人把“被政治化的鲁迅”当成了“真实的鲁迅”。提起鲁迅,就像路上遇到个厌恶的老熟人,急于擦肩而过,挥手道别了。很是遗憾。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许子东说: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流作品。
作家胡竹峰写到:鲁迅是极少数能让文字与思想共同抵达文学内核的人,他在思想上的深刻,汉语上的深刻,至今无人匹敌。
诺奖得主莫言甚至说:我愿意用我全部作品换鲁迅的一个短篇小说。
鲁迅的遗产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批判和怀疑精神。
鲁迅有大爱。他是要把自己“烧”进去,把自己定位为“历史的中间物”,终其一生,都是“肩住黑暗的闸门”,为后来者开路的。
他始终批判社会的不公,批判人性中的奴性。而他的怀疑精神最终却是指向自身的。他痛斥吃人,但他自己也说自己常常是吃人的人。这是其他知识分子难以达到的境界。
他身上还有一种中国文化没有的幽暗的意识,就是生命的悲剧意识(人的必死性;“梦醒了无路可走”),在他身上特别强。中国史上这种悲剧意识,鲁迅恐怕是第一个。
文学评论家李静说:走近鲁迅,趁现在。我感到如果再不走近他,就永远走不近他了。现在是一个薄情的时代。任何一个深情的人,都会在这个时代里感到自己的多余、迂阔和挫败。意志稍有不坚,就要改掉自己的“毛病”,去拥抱时代。我要趁着自己跟这个“疯子”投契的时刻,赶紧抓住他——谁知道我会不会在下一刻变聪明,忘掉他,背叛他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