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学“通识教育”

浅学“通识教育”

作者: 小幸的平凡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18-01-21 22:45 被阅读0次

            何谓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相对于这句话来说,我的理解就是能够教人知识和价值观的跨界学习,其中两文关键词:人文素养和价值观。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首先指的是一种教育理念,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来自各方的人一起学习。

    一间书坊

            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通识教育的意义

          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在通识教育中,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难、从严、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

    通识教育的困惑与方向

            “通识教育缺通识”是通识教育的最大困境。由于中国基础教育多年形成的以学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以及应试教育的长期导向作用,使基础教育在单一学科教育上越来越深入,学科分化加剧,基础教育功利性越来越明显,而在人文、心灵和智慧等会通教育方面却越来越弱化。基础教育已经走向思想单一、思维狭窄、僵化,缺乏思辨性、创造性思维的模式,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培养非常不利。


            为改变这种基础教育态势,里京先生毅然辞去省政府等公职,全身投入到基础素质教育研究实践中。经过多年调查研究,里京将全人教育划分为“灵性与情感教育”“技能教育”和“创造教育”三个层次,认为从少年儿童的学习心理和思想发育来看,基础教育正是“灵性与情感教育”的主要建构阶段,包括情感、艺术、语言、思维与思辨思想基础,也可以说基础教育就是灵性的教育。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更需要给少年儿童提供一种普适的灵性教育,在这种普适的灵性教育中去发现天赋,而不是培养预定的天赋。里京认为,我们当前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是一种学科单一模式化的定型教育,是一种首先赋予了成年人强烈功利性的设定“天赋”培养的教育,大大挤压了灵性教育的空间,不利于思辨和创造性思维培养。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学“通识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fc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