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对于作文的印象,以记流水账和应付差事居多。疏于阅读,又未培养有效动机的懈怠,让作文如划水无痕般在生活里不起一点涟漪。长大后读各种书,甚至从不间断读书,写文章也偶有心得,不再是过去对待作文的心态。什么时候转变的,如何转变的已无从得知,写得越多,越会思考什么是好文章,也更多地乐于学习写作技巧。
随着写作能力变为现代人的一项基本能力,其重要性也得到空前的提高。在这样的环境下,语文老师教授写作的能力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像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写出来的作文,在《我们1班的作文课》里有这样出色的表现。在该书下篇汇集的这群孩子们的作文里,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种仔细的观察、认真的思考、广泛的阅读、无尽的遐思,的的确确让人心悦诚服。
也许每个孩子生来就是有写作天赋的,好的老师是一座桥梁,连接二者。我想,在孩子学作文的阶段,有一位耐心的老师,对孩子的习作不厌其烦地批阅评点,这样的学习方式是进展最快的。因为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更知道,自己哪里不够好下次得改,哪里写得很棒要继续坚持。就这样写作——反馈——写作,无限循环下去,必有长足的进步。至于阅读、思考、观察,随着这样的循环运作起来,只要老师稍加提点,孩子将乐此不疲。
困难在于,老师发现的眼睛,以及宽容的心态。围绕着那些主题,孩子们异想天开的童稚,能否被聪慧的老师默许?如何发现笨拙字迹里闪耀着的文学的初茫?这需要的是老师的远见卓识,和适当的避而不见。实事求是,带着鼓励的语气,面对每一个未被开化、熏染的灵魂,写下最动人的评句。这或许是作文老师最大职责。
想了解老师和孩子以及作文的关系,不妨打开这本《我们1班的作文课》。上面不仅有孩子出色的作品,老师独到的评点,还有老师回复家长关于作文的几个关键问答。这样你会对孩子或学生的作文心里有数,对自己的指导心里有底。同时,对教育这回事有更多的反思,因为孩子不论要学好什么,到最后都是教育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