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真的了解压力吗?其实压力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可怕

你真的了解压力吗?其实压力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可怕

作者: 纸糖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6-04 16:18 被阅读0次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房贷、车贷、教育资源、大龄未婚,感情不稳定等等,这些事情都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曾经在知乎上有这么一个热门话题:压力这么大,你为什么要留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有个高赞的回答是:压力大一倍,机会多十倍,马太效应会带来更多的人才提供更多的服务。

    可见,压力意味着机遇的到来,调节压力这件事就变得很重要了。毕竟压力过大,很容易让人崩溃,甚至产生抑郁症。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承受不了太大的压力导致悲剧的案例实在是太多了,在对失去的生命感到惋惜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调节好自己的压力,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

    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的代表作《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或许能够找到答案,这是一本与压力共存的实用性指南。在我们以往的认知里,压力这东西肯定是越小越好,最好能够远离它。

    可是,麦格尼格尔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很多人对压力的定义都有所误解,事实上,压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压力有害”这种观点。作者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两方面来研究人们对压力的反应,他在书中用了大量的案例和科研数据表明,压力是能够跟人类共存的,当我们选择去看压力好的一面,并能够善用它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毕竟有压力就意味着有机遇。

    凯利·麦格尼格尔,她是斯坦福大学备受赞誉的心理学家,她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管理压力,并在生活中做出积极的改变,这本书是《自控力》系列的姊妹篇。

    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对于调节压力又有哪些不一样的看法呢?

    改变思维模式

    1、你真的了解压力吗?

    我们先来想想,自己是如何看待变老这件事的?有的人觉得年纪大了,干什么都不中用,情绪比较消极,对身体的一点小变化都很敏感,就会越想越怕,容易钻进死胡同;而有的人却认为,老了就意味着比年轻人更加睿智,经历的事情多了,想法会更透彻,可能对于生死这件事也会看得比较开,这种人会经常锻炼身体,喜欢自娱自乐,心态比较好。

    这就是同一件事不同看法带来的后果。所以说,怎样看待变老这件事,心态很重要,你怎么想的就会影响到自己的目标和选择,甚至是健康。同样,当我们面对压力时,如何看待压力就显得很重要了,就像凯利·麦格尼格尔说得那样,我们的压力思维模式会塑造一切,从压力情境下感受到的情绪,到应对压力事件的方式,这会决定着你是在逆境中崛地而起,还是被压力折磨得精疲力竭。

    在面对压力时,负面思维和积极观点会伴随着完全不同的产出,有研究表明,相信压力有促进作用的人,比那些认为压力有害的人,心理会更健康,工作也会更努力上进;相反,如果视压力有害,那就是一遇到事情就想躲避、逃跑,这种反应在现实生活中很不现实,那该如何改变自己的压力思维模式呢?

    先变自己对压力的想法,因为压力跟我们是不可分割的,就好比人都有七情六欲,不可能把所有负面情绪都删除掉,我们与其逃避它,恐惧它,不如去拥抱它,只有采取积极的方式看待压力,才能减少因为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帮助人们在高压下奋起。

    然后再用思维干预法。所谓干预法就是学习新观点,积极应用新观点,要坚持多练习,跟别人分享新学到的知识。举个例子,对于非专职人员来说,写作感觉就是一件很难的事,要完成这件事会产生很大的压力,那么,我们就可以先去学习关于写作的一些基础知识,平时要多练习写作,可以参加一些与写作相关的社群,告知别人自己的进度如何,从中链接到更多的知识或资源。

    2、压力对我们有哪些用处?

    有时候,我们一遇到事情或者极大的压力时,就想逃避或拖延,这是一种或战或逃的压力反应,我们要把它抑制住,否则,每次遇到事情,都逃避或拖延,只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

    而现代生活的压力反应更加复杂化,它可以激发许多生理系统,每一个压力都支持不同的应对策略。比如,挑战反应,会提升自信心;激发行动,能从经验中学习;照顾与亲近反应,可以增强社交关系;强烈的压力恢复期间,还可以帮我们学习和成长;而压力疫苗接种,则可以增强未来抗挫折能力。

    像医生、演讲者、艺术家这些专业性比较强的精英人士,他们工作起来都比较专注、甚至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因为这种压力会让人的肾上腺素开始工作,听力变得更加敏锐,大脑会更快分析感知到的事物,不再分心,让人有紧迫感,同样,自己也会有种上瘾的感觉,这种强烈的挑战反应,会让他们获取更多的脑力和身体资源,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自信满满,无比专注的巅峰感觉;

    压力还有鼓励社交的作用。每个人都有过这种感觉,当自己压力很大时,就特别有倾诉的欲望,这是因为我们的生理系统受到了催产素荷尔蒙的驱动,催产素一直以来都有“爱情分子”“拥抱荷尔蒙”的美称,当它被启动时,会自动调整大脑的社交本能,所以,压力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

    当然了,压力还会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有的时候,当我们经历过重大事件时,总是很难平复心情,脑海里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发生的事情,每个细节都会像电影一样慢慢回放。如果事情进展顺利,我们会记住事情是怎样成功,如果不顺利,就会想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换一种方式,结果会不会一样呢?

    这是因为任何压力在最后阶段都会恢复到无压的状态下,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这本书里提到,其实,这就是一种压力疫苗接种,也就是说当我们接受重大挑战时,身体和大脑都会从中学习,吸取教训,这种疫苗可以让我们更容易面对新的挑战,增强未来抗挫折能力。

    如何应对压力?

    化紧张为兴奋

    考试很紧张、面试很紧张、约会很紧张……生活中令我们紧张的场景非常多,每当这时候,身边的亲朋好友都会给出相似的建议:强迫自己深呼吸,慢慢冷静,放松下来,可是,结果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好,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这本书里提到,当我们越焦虑时,思维的效果就越好。

    同样,当我们面对重大事件之前,想要表现的好,不用非得强迫自己放松下来,反而可以拥抱紧张告诉自己很兴奋,知道自己已经在全情投入了,这样才能做到更好,因为紧张是身体准备好要发挥的证据,而信念却可以改变结果。

    把恐惧变成挑战

    所谓或战或逃其实也是一种恐惧反应,在这个期间,我们的情绪可能会变得比较复杂,比如说,羞愧、害怕、激动、自我怀疑等等,同时它的防御功能也很强,首要的任务就是保护自己,对事情变坏的信号会显得非常敏锐,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坏,越关注错误,情绪就会越不稳定;

    相反,如果把这种反应变成挑战反应,虽然还是会有些紧张,但却会感到自信、有动力,情绪也会更积极,首要目标就是追求想要的东西,会保持注意力开放,知道利用周遭环境,尽一切努力去完成任务。

    在凯利·麦格尼格尔看来,这两个反应的生理差异非常大,它会影响到当下的表现和压力的长期后果。虽然两者都会让自己的心脏跳得很快,但如果是恐惧反应,身体预测可能有生理伤害,血管会变得很紧绷,免疫细胞也开始活跃,长期下来会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挑战反应,因为身体没有预测伤害,感觉是安全的,会加速血液流动为自己提供能量,能够让自己的身体处于更健康的状态。

    设计更宏大的目标

    在社交上,我们常常发现,那些拥有利他主义的人反而会更成功,因为当人们有更大的目标时,感觉会更好,有希望、有好奇、感恩、有动力,而只关注自我目标的人,会更容易感到困惑、紧张、生气、嫉妒和孤独。

    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那些集中精力帮助他人的人,始终会比花精力表现自己的人更受人尊敬,收获也会更多,这种思维方式会表现出较低的恐惧感,转化他们的压力反应。在职场上也是一样,当我们把目标放大时,会对我们的工作更有利,就像我们考虑问题,不要总是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的,还是需要从大局出发,从公司的角度看待问题,反而会收获更多。

    孤立思维是基本的人性思维

    一般来说,外在的反应并不显示出内在的挣扎,当我们看到自己被痛苦、压力困扰时,再看看朋友圈里别人天天各地旅游,出入高档餐厅,男朋友疼女朋友爱,考试成绩也很好,再对比下自己凄惨的现状,就会特别烦躁,觉得自己过得很失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自己对生活的满意度。

    其实,没有人的生活是容易的,朋友圈的人之所以如此幸福,那是因为这是他们愿意被我们看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只不过他们的痛苦被藏起来了,只向别人展示出自己最积极、美好的一面。在凯利·麦格尼格尔看来,我们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不必浪费太多时间在社交媒体上,毕竟隔着屏幕,谁也不知道对方真实的现状如何,是否真的如他表现出来的那样幸福、快乐。

    培养成长型思维

    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超出现有能力的改变时,就会把失败看作是停止的信号,要么是自己能力有问题,要么是追求的目标有问题,从而引发自我怀疑和放弃有所作为的恶性循坏。

    因此,我们要培养成长型思维,想想看,在过去遇到的那些挫折,我们是靠什么信念坚持下来的,又向哪些人寻求帮助,得到别人的支持和资源的,在那个阶段我们又学到了些什么,然后再想想在目前的这个难题上,有哪些资源是我们可以运用的,自己又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呢?接受过去的苦难,是为了找到勇气,在当下挣扎中成长的一部分。

    压力无处不在,但我们却不用逃离他们,只要真正了解压力和生理关系的作用,学会善用他们,就能够调节好自己的压力,与压力共存。希望凯利·麦格尼格尔的《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这本书可以帮助各位调整好自己的压力,有勇气在压力下生存,最终改变对压力的看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真的了解压力吗?其实压力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可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hr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