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简友的一篇文章《跟老公为这事吵了1001次,结婚16年从未改变!》,文中提到了“虚伪的”悲观主义者,“乐观的”极度悲观者。
简友说,“虚伪”的悲观者,悲春伤秋,吃葡萄先吃最坏的那个,凡事儿都先往坏处想。面对问题,从嘴巴里说出来的,永远都是问题、困难、后果、隐患和无须有的乱七八糟。但常态是乐观的。即假悲观真乐观。我就有些“虚伪”的悲观,而非者。
“乐观”的极度悲观者,“乐观”只是表象,在乐观的外表下,把所有的问题,焦虑,恐惧……总之不好的,负面的东西,全都留给了内心的自己。我老公就是看人看事简单,感性化,却又极度害怕,焦虑。
简友说,这是两种极端的性格。我和老公也因性格不合,同一件事会产生激烈的争吵,让人崩溃。细细想来,真正的原因在于两个人不同的童年经历。
小时侯,我家算是富裕,基本无忧无虑,后家庭破裂,经济贫乏。老公生活在基层,家庭穷困,经常遭人排挤欺负。
经历对性格的形成很重要。尤其是童年经历。
令人反思的是:人家在不断争吵反思中,走进了婚姻的另一种境界:“我”懂得你的立场,“你”明白我的问题,然而所有的分歧和对立,总还是摆在那里,不离不去。
而我们仍在傻傻地相互伤害中,渐行渐远。
人和人最大的差别在于不同层次的认知,思维和觉悟。
一段好的婚姻,有自洽就足够了,并不需要永远首肯心折的彼此同意。
赞同!
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