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雄关,这些关隘都在什么地方,为何如此重要?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雄关,这些关隘都在什么地方,为何如此重要?

作者: 香茗史馆 | 来源:发表于2022-06-12 14:45 被阅读0次

古代时期,由于交通手段有限,行军打仗所能选择的道路极为有限,因此中原王朝往往会在一些交通要道上,选择地势险要之地修建关隘。在古代战争史上,这些关隘无疑都扮演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重要角色,其中最为著名的“十大名关”,更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这些关隘为何如此重要,又为什么易守难攻呢?

注:以下排名以修建时间为序

紫荆关

紫荆关又称上古关、五阮关、金坡关,始建于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北保定易县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与居庸关、倒马关合称“长城内三关”。紫荆关城东为万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为拒马河,城南是黄土岭,被称为“畿南第一雄关”、“京畿咽喉”。

在长达千余里的太行山脉之间,有八个自然形成的峡谷,被称为“太行八陉”,乃是翻越太行山脉的重要通道,而居庸关便扼守着其中的“蒲阴陉”。“蒲阴陉”作为沟通河北平原与太行山的交通要道,乃是明朝京师西部的重要关隘,因此明成祖朱棣时期对紫荆关进行了系统性的修整,将关城、城堡、隘口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了以紫荆关为中心的防御体系,使其成为了拱卫北京的第一道防线。

潼关

潼关又称潼谷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因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故得名潼关。潼关位于今陕西渭南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作为关中地区的东大门,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秦汉以来,由于黄河河道不断下切,导致原本紧贴稠桑原的河道裸露出来形成河滩,再加上稠桑原上的树木砍伐过度,秦朝时期的重要关隘“函谷关”就此失去作用。因此,曹操为了防止关西乱兵,只得重新选地修建潼关。而曹操之所以选择这里,主要源于该地是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是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

潼关位于渭河和黄河交汇处,对面便是黄河的重要渡口风陵渡,也是极为险要之地。在黄河的南面,有两条河流,即西边的潼水和东边的远望沟,在两条河水中间有一道山塬,宽有两公里,高七百米,由于两侧常年被水流冲刷,因此峭壁陡立,非常险峻。

在塬的北面就是黄河,黄河紧贴着塬体流淌,没有任何空隙,因此想要通过此地,都必须通过塬上。而要登上塬,就只有一条路可以通行,叫作黄巷坂。黄巷坂宽仅数米,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之地。而沿着黄巷坂上了塬,就到了潼关。

不过,由于地形的改变,潼关历经了多次迁徙。例如隋朝先是新建了北关城,后又将关城移到了禁沟口。又如由于黄河的不断冲刷,导致潼关以北的黄河河床不断下降,到唐朝时潼关以北裸露出了一片河滩,因此唐朝不得不将潼关北移,搬到了河滩上。

镇南关

镇南关又称雍鸡关、大南关、界首关、鸡陵关、镇夷关、睦南关,现称友谊关,始建于汉朝时期。镇南关位于今广西凭祥市西南15公里处。镇南关位于大青山、金鸡山之间的隘口,乃是古代南疆的重要关口。

镇南关乃是我国通往越南的重要交通要口之一,古有“南疆要塞”之称。相较于经常发生战争的北部关隘而言,镇南关在明清以前并不算太过有名,但近现代以来则由于“镇南关大捷”、“镇南关起义”等事件而为人所熟知。

剑门关

剑门关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的剑门山中断处,该地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而剑门关也因此得名。

与古代其他关隘不同的是,剑门关几乎是纯天然形成的一道屏障,其隘口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处则是个宽仅50米的天然隘口。诸葛亮担任蜀汉丞相时,见此处地势凶险,便在此垒石为关,以为屏障,称剑阁,又称剑阁关。

我们都知道,蜀道极为难行,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从汉中南下巴蜀的主要通道就三条,即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其中金牛道不仅是最为便捷的一条路,且可以直达蜀地中心城市成都,而剑门关便是扼守金牛道的咽喉,乃是蜀地当之无愧的北方门户。

剑门关最为要命的地方在于,剑门关不仅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形态,而且北坡是极为陡峭的悬崖峭壁,几乎呈90度,而南坡地势则相对较为缓和。因此,从北向南攻简直难如上青天,而从南向北攻则相对简单。而且由于地势狭窄,即使军队再多,也根本施展不开,而蜀地的守军却可以居高临下,占据极大优势。

娘子关

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始建于唐朝,位于山西阳泉市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因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姐平阳昭公主所建,并曾率娘子军在此驻防,故得名娘子关。素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现存关城为明朝修筑。

娘子关位于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扼守着“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这乃是山西和河北之间为数不多的通道之一,乃是晋冀的咽喉要地,因此无论是要保障山西,还是要保障河北,娘子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雁门关

雁门关始建于唐朝时期,位于今山西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因位于雁门山而得名。作为长城上的重要关隘,雁门关素以“险”著称,又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雁门关虽然建于唐朝时期,但其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开始发挥作用,赵武灵王时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之后,便命李牧长期驻守雁门防备匈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亦曾派明天率兵三十万自雁门出塞,大败匈奴。

雁门山是山西吕梁山脉北支云中山向晋东北延伸的部分,东与恒山相接,略呈东西走向横亘于晋北大同盆地与晋中忻代盆地之间,海拔1500米以上。由于雁门山是断块山,雁门山峭拔险峻、难以攀越,几乎完全隔断了山南、山北地区,从而使其长期成为隔绝汉族与北方诸民族的隔断,而雁门关便位于雁门山最狭窄处。

雁门关北通晋北重镇大同,远至蒙古高原,南通晋中重镇太原,可直达中原和关中,无论是北方游牧民族想要南下中原,还是中原政权北伐游牧民族,雁门关往往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居庸关

居庸关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相传秦始皇当年修筑长城时,曾将一批民夫、囚徒迁徙于此,称之为“徙居庸徒”,居庸关因此得名。居庸关的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驶金柜山巅,周长达4000余米。

居庸关便扼守着“太行八陉”中的“军都陉”,而“军都陉”乃是游牧民族自蒙古攻入华北平原的重要通道,而居庸关所在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交汇处,则几乎是该条通道最为狭窄处。居庸关作为进入北京的西北门户,地理位置可谓极度重要,乃是守护京师的重要关隘。

嘉峪关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为修筑在嘉峪山旁而得名。嘉峪关位于今甘肃嘉峪关市西五千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北连黑山悬臂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乃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

在古代,夹于祁连山和北山之间、长达一千公里的河西走廊,便是沟通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而这条道路到了嘉御山隘口处,更是因狭谷穿山、危坡逼道变得极为凶险,因此明朝为了防御西部日渐强大的吐鲁番,于此处修建了嘉峪关。

嘉峪关曾历经多次修建,先是冯胜于洪武年间在此修建关城,明孝宗时期又修建了关楼,正德年间又修建了东西二楼(即光化楼和柔远楼),嘉靖时又加固了已有建筑并修筑了关城两翼长城,并每五里修筑墩台一座。经过长达168年的修筑后,嘉峪关形成了由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的完整防御工事,全长达到了六十千米。

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位于河北秦皇岛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

在古代,辽西走廊乃是沟通冀辽的交通要道,因此沟通燕山和渤海的山海关,便等于直接掐断了辽东和内地的联系,因而山海关也被视为关内关外的分界线(关内、关外之说便源于此)。

由于山海关距离明朝北京只有不到三百公里,而且两地之间一马平川,一旦山海关被攻破,敌军便可驰骋于华北平原,并直抵京城之下,因此山海关对于护卫明朝京师可谓十分重要。

从明宣宗时期起,兵部便在此特设兵部分属司,而这也是明朝兵部的唯一分设机构,更是历经了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的修筑,可见明朝对其重视程度。

武胜关

武胜关又称武阳关、礼山关,位于今河南信阳与湖北广水的交界处。作为十大雄关中唯一地处中原腹地的关隘,位于大别山脉和桐柏山脉之间的武胜关,乃是北屏中原,南锁鄂州,扼控南北交通咽喉的重要关隘。

此关雄踞于峡谷之中,地处险要,扼控整个通道。关城以山为障,凿山成隘,城墙坚固,古以“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由于淮河流域河道纵横,加之北军不习水战,因此北军南下历来极为困难,如果攻破武胜关,便可南下直接攻陷长江重要节点鄂州,而如果无法攻陷,那么就只有从西边的襄阳方向强攻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盘点中国古代十大雄关,这些关隘都在什么地方,为何如此重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ig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