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连绵,今天是走访最后一天。
助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走访待助学的学子家庭情况,并且作为媒体,我们需要把典型的故事传播出去,撬动更多人一起支持逆境中的学子往前走。
走访回来后写稿,越回忆就产生越多无力感,每个家庭都在经历相同或不同的磨难。其实在走访前我们会提前看到当地关工委或团委收集的学子家庭情况,文字简单,却也不忍心看下去。双亲接连生病、复查、再生病、再手术……有的父母直接拖着不敢去看病。有些孩子父母离异,其中一方债务累累,仅仅是因为结婚盖房子……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培育出了高考成绩优异的孩子。
在每个家庭的穿梭之间,我们走访的一行人产生了两点共同认知,一个是自己的家庭真是幸福,另一个就是,这样的家庭,除了孩子出人头地,如何能再看到希望。转回媒体前我还在素质教育领域创业,对青少年的综合发展、家庭陪伴的重要性深信不疑。不断走访的这半年,看到如此之多无奈又无助的家庭,现在又对高考的公平性强烈认同,同时升起对专科院校质量和认同度提升的强烈愿望。
说回走访的主角,很多学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走访的家庭大多经济条件不尽如人意,不过孩子们对家庭情况的知晓程度和参与程度非常不一样。大多数孩子被家长保护得很好,每次问到家庭情况的问题,孩子基本上知道一些,更多需要父母回答,对整个家庭的收入和债务比较了解的,少之又少。
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位女孩,她深度参与了家庭的财务规划,这在中国传统家庭里面是很少见的。这位女孩会帮助规划家庭财务,主动催父母去体检,跟我们聊起坎坷经历也轻松平常,还会开自己玩笑。虽然我们知道她的家庭并不轻松,父母重组家庭,哥哥姐姐比她大很多,也各自成家几乎不回来照顾父母。这就相当于她一毕业就要承担普通人到中年才会面对的赡养父母的责任,而且双亲都是身患多种长期疾病。对于这些她似乎早有预料,从高中就做好了职业规划,同时拓展兼职工作的种类。
不过让我真正感到触动的是她多才多艺,演讲、唱歌、播音,她能想办法创造条件得到想要的锻炼机会。还有很少人能做到的:反思和父母和朋友的亲密关系,她虽然不知道这些名词,不过处理得很好。少女时期当然会有小脾气,不过面对父母有时候会主动隐瞒。她很有意思,说,我知道得回避敏感问题,他们压力大的时候不能施压,我得帮他们逗逗乐,派遣排遣。
另一类孩子,他们没有特别担心未来家庭的经济情况,明明资料中家里条件并不好。我们私下和他们父母聊时,印证了猜想,确实家长有些债务和身体状况对孩子有所隐瞒,孩子除了明面上知道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具体都不太了解。
这里有个特殊案例,我们走访时询问孩子暑期计划,旅行、玩耍和普通家庭的同学无异,询问妈妈知道她对女儿隐瞒了一些经济情况。后期我们再次联系,有爱心人士希望连续捐赠4年学费,但学子需要反馈每年的学习情况,她极不情愿
我不评判哪种教育好还是不好,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当孩子问或者不问家庭情况,家长是不是有所隐藏的,孩子都很聪明,只不过默认了家长的隐藏,双方保持着某种不言而喻的秘密和距离。这和传统的中国家庭相处模式比较相似,基本上处于大人的事小孩不用管,你只管学习。
比较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每当父母说起这些话,孩子会自责,父母也会更加自责。有过个案工作经历的老师看过很多这样的家庭,他们通常是在孩子步入社会心智更加成熟后逐渐自我疗愈。
另一个在探访途中让整车人产生共鸣的话题就是母亲在家庭中承担的重大责任。有一位妈妈是被迫背债带着小女儿改嫁后,让原本破败的房子逐渐有了家的样子,重新打理家中的财务,为女儿争取更好的学习条件。还有几位妈妈是在父亲重病或去世后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出门打工或者做小生意兼照顾子女,想尽一切办法为一家人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妈妈聊天通常没聊几句她们就留下眼泪,但还是目光坚定。
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妈妈选择在家,即使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即使在我们看来有条件去工作。她们大多是在孩子出生后就在家,以至于后来慢慢觉得已经没有能力去工作,而她们的丈夫也同样认为她们没有工作能力。这个场景像不像《前半生》的罗子君本君。和我们同行的男性同事也有同感,有很多是为了让女性更加依靠自己而切断她们的工作环境社交环境。这些理所当然,也是贫困代际传递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