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喜欢用口头的鼓励,或实质的奖励来激励孩子。比如,“你太棒了,你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只要你考了100分,我就带你去迪士尼”......
的确,有一部分的孩子会因为这两种激励方式,而达到父母的期待。但也有一些孩子,面对这些“糖衣炮弹”,不仅毫无改变,甚至原有的积极性都会因此减弱。
关于奖励,听过一个小故事非常有意思。
一位老人住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他享受着这种宁静的生活。但很快这种平静被打破了,一群孩子发现了他种的向日葵,于是经常来他家门前嬉戏。
无论老人怎么恐吓,训斥他们,都没能把他们赶走。最后,他想出了一个主意,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孩子们再来的时候,老人给他们每人发一块钱。告诉他们:“我现在觉得你们的到来让我觉得这里比以前热闹多啦,希望你们经常来玩。如果你们来玩,我就每天给你们钱。”
一周后,孩子们来玩的时候,他给了5毛。孩子们就有点不高兴,怎么钱变少了。
再一个星期之后,孩子们来玩的时候,老人没给钱。孩子们更不高兴,为什么没有钱。最后,他们干脆不来这里玩了。
咦,明明是用钱鼓励孩子来玩,为什么最后孩子都不来了呢?
这就是老人机智的地方,他用金钱败坏了孩子的味口。失去奖励的孩子,就像熄了火的柴油机,无法发动,自然就不再去了。
同样是奖励孩子,为什么不同的家庭用起来,效果差别就这么大呢?
奖励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该如何使用,才让它发挥正向作用呢?
1. 把奖励换成“庆祝”
一般来说物质奖励(巧克力,玩具,衣服,旅游)及口头、书面的评判式表扬(你做得好,你是个乖孩子,你很勤快等等)都是单独给孩子的,而转换成庆祝之后,它就不再是一种交换,而是额外的快乐,家人一起参与的快乐仪式。
那么孩子的接受逻辑就会变成:努力就有收获,爸爸妈妈还会跟我一起额外庆祝。因此就会形成良性的循环,也有利于亲子关系!
2. 用具体的细节赞赏,努力好过聪明!
孩子有成长心态和固定心态,多夸奖孩子努力,能培养他的成长心态,因为努力可以变得更好;多夸他聪明机智,天赋过人,就会加强他的固定心态,因为天生使然啊!
也就是说,不同的赞扬话语,对孩子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奖励孩子的时候,夸奖的话要从努力的角度,更具体的事实角度来切入,来丰满。
比如:“你今天会用三个成语了,真的非常棒!”比起“你真聪明!成语很不错!”更加让孩子有踏实感,和认同感。
不要怕啰嗦,夸得落于实地,更加能帮助孩子进步,让他看到前进空间和进步幅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