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很有意思:《不给你买机械键盘的女生,不配说爱你》。
文章底下的评论里,高亮了萧迪的一条:“小编说的都太便宜了……怕被女朋友看见会被打”。
其实这是多么幸福的烦恼呵。
毕竟,首先,____________。
资本主义很妙的一个地方在于,不但肯定,而且鼓励你的欲望——所以充斥着欲望的社会才生生不息。
我不是情感类博主,没有那么好的文笔来支持或者反对形形色色的观点。
我也不太喜欢在文章里留下什么旗帜鲜明而尖锐的观点,这会带来麻烦——虽然麻烦有时候也意味着机会。
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如果我们撇开人命、囹圄这样dramatic的因素的话,
那么十多年前那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不妨改个名字——《被嫌弃的北上广深打工直男的一生》。我也是这个群体的一员。
如果说朱敬一的那一系列字画,戏谑却优雅地解构了大城市里30上下这一批人深重的压抑;那么咪蒙们,大约是敲骨吸髓地压榨着这群人里的男性,还顺便不加掩饰地嘲笑他们吧。
当然,我们不得不深切地明白,父母那一辈拿着海鸥相机也能开心地一起拍一下午照片的浪漫,源于那个时代的匮乏——或者不妨说大多数浪漫主义的图景,都源于相对的匮乏。
浪漫在丰饶的土地上,其实是没有太多立足之地的。
一个富有的男子为你花很多钱,难免有碎嘴说这是包养;一个闲散的男人为你耗费时光,也不过是因为“他游手好闲”。
我们的浪漫,都来源于贪心,不是吗。
我们希望忙碌的人为自己花时间,贫穷的人为自己花钱。
如果是穷忙的人,那大约只是“ta不配说爱你”。
对,比如我。
讲回来,中国的男人,其实是无妨生活得优雅一些的。
农耕文明的遗存终归在这个现代国家的前现代社会里,刻下了深深的痕迹。比如说,穷养儿富养女,对土地发自内心的渴望,和唯有储蓄才能带来的安全感。
当然,这样的一个特殊的阶段和特殊的社会结构,一旦西方的一些东西率先进入并改变了大家的观念——剩余的部分经常就显得水土不服。不巧,能率先进入的,往往又是一些很容易被农耕遗存同化的、看起来并不那么好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在征信建立之前学会了刷信用卡;再比如,我们在学会经济独立之前,先学会了消费主义。
大城市里打工的直男,其实是一群可怜人。
但其中有这么一些人,非要依靠“女朋友”这个客体的存在来建立自信。这恐怕就是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了。人是人,不是用来建构自信的工具。
资本主义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多少东西,我说不上来。但是“公平交易”这件事儿,或许是深入人心的。
两性之间的情感博弈到底怎么计算,博弈论并没有教会我们。但是自己和自己的博弈,可能并没有那么难看懂。
比如说:你现在到底有没有承担二人生活的经济能力。
如果没有,何必强求?
闲暇时间,为什么不给自己开一瓶好喝的scotch,读几本好书,添件法式衬衫,却偏要打肿脸充胖子地挥洒钞票撩妹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相处之道,该来的总会来的。
但是不好意思,10w+们比较少给你带来什么好东西,这是实话。
马克思说,工业化大生产深切地改变了生产关系并进而改变了上层建筑,深以为然。尽管其他有的观点就未必认同。
建立了市场机制的社会里,最小构成单位就算尚未,至少也正在由家庭慢慢转为个人。
我们不再需要男耕女织来维系生活,故而那种田园式的小农生活也就自然破产了。在手机上动动手指,从10块还包邮的T-shirt到五位数六位数的高档服装,只有你买不起的没有你买不到的。这种生产关系的变更,也是近代以降妇女解放运动最核心的物质支撑。在体力劳动和人身依附构筑的小农世界里,三妻四妾才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但是很多时候作为社会宏观视角的男人,还在某些方面奇妙地维系着Cialdini所谓的“前后一致”。
比如说,他们觉得结婚成家,养家糊口,是自己的经济义务和社会义务。
小农年代,或许这确实是义务;在现在,这只不过是一个选择而已。最多是一种文化惯性罢了。
还是先养好自己吧。
当代社会高呼的所谓谈恋爱首先要三观一致——比起托利辉格之争或者路线问题之类的真正意义上的三观问题,更多的其实只不过是找到一个在两性关系里对权责界定更为接近的人而已。你几乎很难想象一个G胖的充值者、姨夫微笑的守护者、手办的收藏者和9bishi的大会员,能如何跟吴彦祖的老婆、王俊凯的阿姨、咪蒙的粉丝和综艺的忠实观众找到共同话题。
除了大家都爱钱。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一个更微妙的新发展:至少在大城市里,也有一些人是为了降低生活成本而走到了一起的——尽管他们告诉你的是因为爱情。
但这样的联盟往往反而是牢不可破的。利益交媾出的盟约,在统计上远比多巴胺塑造的爱情来得稳定。
这才是资本的力量。
中国这批还算有点学历的务工男青年,其实往往都太委屈自己了。
跟所谓的凤凰男经常被混为一谈,但可能也多少还是有些微妙的区别。妈宝们的地板,那确实再来几瓶王水也是洗不干净的。
想事业成功,也想红袖添香。对于平凡人来说,其实未免显得有些贪心了。
为免争议,各位看官也不妨把这个人群,想象成二十年前,你的父辈。我想撇开一些高门大院,我们的父辈在他们30上下的时候,境遇跟今天的我们多少是有些相似的。
我身边有这么一位朋友S君,985本科,美国TOP30的研究生,在金融业工作,收入也还不错,就是加班比较多。发了工资,首先想着的是给父母添置点东西、跟兄弟的人情随礼,或者给女朋友买套口红买个包包。偶有闲暇,不是陪女朋友看个电影吃点美食,就是跟兄弟打打球,算是极为妥帖的业余生活了。他爱拍照,每一两年也会添置那么一件器材。
大家都说他好,又孝顺又顾家又仗义,当代现充的典范。也有点爱好,不是枯燥的人。
但是每每一起喝酒,他就喝得挺闷的。有时候这个平时因为女朋友而不抽烟的好男人,也会偷偷找我讨几根烟。
其实我也明白,他心里苦。
这些评价就像枷锁,也许他领完工资,也想给自己添置一个眼馋的镜头、一块别致的手表,但是他不能。
因为他得符合他的人设。他得顾家、他得孝顺、他还得仗义。完成这些之后如果还有余钱,才能花在自己身上——不巧,他现在的收入还没有那么高——可能永远也不会高到可以多出这么一块富余。
如果不是因为打小认识,可能我看到的也只是一个顾家的现充而已。
S的女朋友K君,也是个很聪明又善良的女孩子,从大学谈恋爱到现在也好多年了。有一回一起喝咖啡,我问K,知不知道S这样其实很累。K说明白。
但K也说,其实这个问题的症结在S君身上。包,也未必真的治百病。
S君送的那些动辄上万的包包,并不是次次都讨了K的欢心的——尽管对于刚毕业两三年的小情侣来说,S君已经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还不错的男朋友了。K拒收过一次S送的礼物——结局是S君疑神疑鬼了很久,两个人甚至吵了一架。自那以后,K也学会了总是笑嘻嘻地收下S送的礼物,再夸赞他几句。
S君为了身边的人,什么都不嫌贵。
果然,他挺贵的。
好一派相敬如宾。
好一个Abilene Paradox 。
归根结底,三千万人的比例失调摆着。
那么着急找对象,不降价促销还想怎么样?
双十一商家促销东西都没那么急的——不信看看,那些真正的大牌,有几个真的降价了。
过好自己的日子,却从来都是不会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