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妈妈,你会死吗?”关于死亡,你是如何给孩子解释的?

“妈妈,你会死吗?”关于死亡,你是如何给孩子解释的?

作者: 墨博士 | 来源:发表于2017-11-06 17:24 被阅读0次

    5岁的豆豆总有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

    有天豆豆问她奶奶:“奶奶你有妈妈吗?”奶奶说:“有啊。”

    豆豆又问:“那你妈妈呢?”奶奶说:“没了……”

    豆豆:“去哪了?”奶奶:“死了……”

    豆豆:“为什么会死啊?”奶奶:“人老了啊,老了就会死。”

    豆豆不明白了,指着在家养病的太爷爷问:“那你爸爸怎么没死啊?”

    一家人顿时满头黑线。

    奶奶:“因为还不够老……”

    豆豆不肯放弃:“那奶奶你会死吗?”奶奶已经快崩溃了:“会啊……”

    豆豆继续刨根问底:“我们全家会死光光吗?”

    豆豆妈妈终于忍不住了:“宝贝,每个人都会死的……”

    “那死是什么啊?”妈妈回答:“就是人没有了,再也看不到妈妈了。”

    豆豆“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我不要你们死……我不想死……我不要死啊……呜呜呜……”

    听到豆豆妈妈的讲述,我们都笑不可抑,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如何和孩子解释死亡,这的确是个问题。

    当孩子问到父母“什么是死亡”的时候,父母闪烁其词,然后给孩子一个模糊的答案。

    推荐小墨儿童智能早教机器人

    当孩子问父母“爸爸妈妈也会死”的时候,父母直截了当的回答仿佛在孩子心上刻上了一个伤口,让孩子受到惊吓,并且误以为爸爸妈妈马上就会去世。

    在中国,死亡教育就和性教育一样,我们家长都不愿意涉及、更别说教育孩子。

    面对“死亡”这个必须面对但谁都不愿意提及的话题,大人们应该如何跟孩子沟通呢?

    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生老病死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重大人生问题,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答复。

    4岁之前

    孩子一般不会主动提出有关死亡的问题,除非家中或他的生活环境出现具体的死亡事件。

    如果孩子问起有关死亡的话题,家长可以用比喻的方法,让孩子了解死亡。

    比如可以用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

    也可以把死亡比喻为人得了一种很厉害的病,救不活了,要离开很长一段时间,家里有老人去世时,就可以这样告诉他们,让他们对死亡有个粗浅的认识。

    推荐小墨儿童智能早教机器人

    4~5岁

    第一次主动发起死亡问题。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人生的许多问题都会产生兴趣,与具体的死亡没有多大的关系,而提问的本身也表示孩子一种发育上的成熟。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讲,“死”只是一个词汇,他并不太懂这个词汇的含义,他能理解的往往只与他经历的具体过程相关。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很重要。

    6~7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一般不认为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终结,有可能会认为“死”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睡着了的现象,过一段时间他还会醒过来。

    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注意,当孩子问及有关死亡的话题时,父母应该注意正面回答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含糊不清或是欺骗孩子。

    针对4~7岁的孩子,“生命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安全,要告诉孩子,危险的东西很疼,不能去碰,哪里有危险,都要说清楚。

    推荐小墨儿童智能早教机器人

    7~9岁

    这时,孩子已经对死亡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他们与成人世界沟通的渠道扩展了很多,也可从网络获得丰富的信息,对父母的依赖性减少,知道死亡是永久的离别,对在自己身上也会发生的客观事实展示出认同的态度。

    这个时期,面对孩子提到的死亡问题,家长就不能拐弯抹角,应该用科学的角度,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

    10岁以后

    孩子对死亡的态度就接近成人。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对于死亡的问题孩子们的态度是接近成人的,但是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对于死亡带来的惊恐也是无力的,需要父母引导。

    教会孩子如何疏导自己的情绪很重要,听听孩子的想法和讲述,理解他的难过并给他拥抱安慰。

    爸爸妈妈需要告诉他:感到悲伤和想要哭泣都是正常的、爱的体现,别离这件事充满遗憾,更值得我们珍惜拥有时的美好。

    推荐小墨儿童智能早教机器人

    情绪的共情与疏导能够帮助孩子初步从失落悲伤中学会感恩、从沮丧中汲取勇气,为未来对抗人生的困惑与悲观奠定健康的心理基础。

    每个生命都向死而生,作为人生硬币的另一面,我们不该对这堂意义非凡的课程讳莫如深,家长首先能用正确态度去客观的看待死亡是非常重要的。

    与其回避恐惧,不如教会孩子去正确面对,消弭了盲目恐惧,尊重每一个自然过程,才能启发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用简单、真诚和科学的态度点亮孩子的人生灯塔,了解和体会孩子的情绪感受,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足够强大的心理去对抗未知,这是一笔不可估量的人生财富,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奠基。

    焦虑感和抑郁症引发的自杀低龄化与数据的逐年升高已经在很多国家引起了重视,美英德法各国都在为儿童正确认知死亡的能力、健康的心理建树进行着努力。

    推荐小墨儿童智能早教机器人

    如果有一天孩子也这样向你提问:“妈妈你会死吗?”请不要再躲闪回避,更不要因为童言无忌触犯了“忌讳”勃然变色。

    试着用简单的方式告诉他生老病死的必然规律,更要告诉他“难过”是一种珍贵的情感。并且因为爱的存在,我们会更努力地珍惜生命、珍惜陪伴在彼此身边的每一分钟。

    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到来毫无准备。陪着孩子走近黑暗,是为了更热爱光明,虽然结局未曾改变,我们却可以用最大的热情拥抱和赞美不一样精彩的生命!

    小墨儿童智能早教机器人,陪伴孩子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推荐小墨儿童智能早教机器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妈妈,你会死吗?”关于死亡,你是如何给孩子解释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nl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