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模样藏着孩子未来的模样,一个有着深刻文化底蕴、有爱的家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
蔡元培先生说过: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什么样的土壤,开出什么样的花。
家庭的环境,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决定孩子的未来。
正如有句话说的,原生家庭的日常里,藏着孩子20年后的模样。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家庭氛围,才能培养出优秀且幸福的孩子呢?
01 勤翻书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所在的贝氏家族却是个例外。
贝氏家族历17代昌盛,培养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和领袖人物。
除贝聿铭以外,族中名人还有“颜料大王”贝润生、上海银行创始人贝哉安、中央银行总裁贝祖诒等。
贝氏家族人才兴旺,成为显赫门第,与勤读书的优良家风密不可分。
贝家先祖贝兰堂在明朝贩卖药草白手起家,他深知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
因此立下家规,无论男孩女孩,都要读书识字、终身学习。
从那以后,贝家代代将读书视为头等大事,子孙个个勤勉好学,考入名校,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
贝聿铭百岁之际,仍铭记自家祖训:
“我们贝氏家族不重视金钱传承,但重视教育,重视家风建设。”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一个家族久盛不衰的根源,并非用之不尽的物质财富,而是读书奋进的精神承袭。
内华达大学的玛利亚·埃文斯教授,曾对孩子们做过一项跟踪调查。
他花了20年的时间,收集了27个国家73249个家庭的数据,最后得出结论:
影响孩子教育水平的,不是家庭收入、父母的文化程度或职业地位,而是家中藏书的数量。
藏书多的家庭,教育回报率是藏书少的家庭的五倍之多。
以书香为伴的人,不但拓宽了生命的边界,也塑造了丰满的灵魂。
想起了网上一对来自人大的父母,为了给孩子营造读书氛围,把家里打造成了一个小型图书馆,藏书三万多册。
每到周末,父亲和女儿都会各占房间一隅,或相对而坐,安静地沉浸在书的海洋中。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女儿依依小小年纪,就沉稳从容,探索欲旺盛,专注力也很强。
父母送给孩子最大的财富,从来不是学区房,更不是车子、金钱,而是家里的“书房”。
在书香中长大的孩子,想必定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世界保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今后不管人生路上遇到什么,都能通过书里的知识去寻找人生的答案。
一个安静、专注、充满书香的家庭氛围,就是培养孩子的“灵丹妙药”。
02 少翻脸
心理学书籍《情绪勒索》中,讲述过一个案例。
有对父母已经很久没看到女儿了,女儿放假时却打电话说要跟朋友出国旅游。
父亲一听便大发雷霆:“一放假就想着出去玩,丝毫没考虑过父母的感受,我怎么会养出你这种不孝的女儿。”
女儿遭到训斥后也急了,立刻取消和朋友的约定,气鼓鼓地回了家。
但父亲依旧不依不饶:“非要我把话说成这样,你才肯回来。”
父亲愤怒,女儿委屈,原本好好的假期,被折腾得只剩鸡飞狗跳。
生活中,很多人像这位父亲一样遇事习惯翻脸,张口就是责备。
可肆无忌惮地恶语相向,既解决不了问题,又消耗彼此的感情。
学会把最好的情绪,留给最亲的人,才能让一个家充盈爱意,回归温暖。
最近有一位博主,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见闻。
博主坐飞机时,遇到了出门旅游的一家人。
其中有个孩子证件过期,没办法上飞机,还连累他们所有的行李都无法托运。
此时,博主下意识地感到烦躁和紧张,以为这家人肯定会对孩子大发脾气。
没想到,他们并未怪罪孩子,更没有大吼大叫,而是索性将行李全部退回,两手空空地登了机。
飞机起飞后,他们也像无事发生一样,全程开开心心地聊天,讨论着接下来的行程。
这家人允许家人犯错的包容,不因小事翻脸的和睦,令网友们羡慕不已。
俗世烟火中的家庭,免不了会有柴米油盐的碰撞和鸡毛蒜皮的磕绊。
倘若事事都要斤斤计较,大动干戈,终会把这个家伤得千疮百孔。
《礼记》有云:“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把戾气关在门外,将温柔带给至亲,家就是孩子遮风挡雨的安乐窝。
03 懂翻篇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谈及家庭关系时,提过一个词叫“黏连逻辑”。
它指的是,我们习惯把所有的事都黏成一个整体,没有哪件事是单独的。
这会导致什么现象呢?
一旦爆发家庭矛盾,彼此就会没完没了地翻旧账。
新仇旧恨层层叠叠,让原本无伤大雅的小争执,变成了难以解决的大麻烦。
邻居家夫妻就很喜欢在吵架时翻旧账。
有一次,邻居家叔叔,自作主张,给女儿买了一辆自行车。
他的妻子王阿姨担心女儿骑车不安全,便责怪叔叔不跟自己商量。
原本只是为了自行车的事,但两人吵着吵着,就开始一一细数彼此过往的瑕疵。
王阿姨喋喋不休:“袜子几天都不带换的,起床不叠被子、吃饭吧唧嘴……”
叔叔也开始针锋相对:“为了孩子,你这坏脾气我忍了一次又一次,什么事都是我迁就你。”
一桩桩早已过去的陈年旧事,被他们再次拿到台面上翻来覆去地争论。
结果,两人越说越气愤,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
可谁也没注意到,角落里正蹲着他们不知所措的7岁女儿。
一个家里,父母总爱翻旧账,不仅伤害孩子的心理,还会斩断孩子尝试的信心,让孩子变得脆弱无能。
正如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说: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家长对孩子每一次翻旧账,都是对孩子的负面暗示。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做什么都得不到父母肯定,心里便会藏着很深的无力感,渐渐的,孩子就会选择自我放弃。
一位记者朋友曾采访过一个真实案例。
一位32岁的儿子,大学毕业10年,不工作在家啃老,父母很焦虑,儿子却有一肚子苦水。
他说小时候,无论做错了什么,父母的回应永远是:
“为什么同样的错误你要犯第二遍?”
“早就知道你会这样,栽跟头了吧”
“你上一次也是这样说的,结果呢.....”
后来,为了避免犯错他会直接放弃尝试,或者不慎犯错时遮掩逃避。
这样的心理,一直伴随着他成长。
更糟糕是,步入社会后他变得越来越自卑、敏感,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还总觉得别人处处刁难他,一次跟领导大吵一架后,干脆辞职在家。
朋友感慨,要不是亲身经历,他不会想到,翻旧帐对孩子而言,竟然拥有着“难以承受”的重量。
因果轮回,自己酿的苦自己尝。
年迈的父母还要养而立之年的儿子,对双方都是悲剧。
为人父母,本应该是渡孩子驶向远方的一条船。
可翻旧账的沟通方式,却成了伤害孩子伤害家庭最大的元凶。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书中写道: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
在有些家庭,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感和负罪感。
一个家庭,时时萦绕书香,孩子才能爱上阅读;父母情绪平和,孩子才能和善宽厚,父母懂得翻篇,孩子才能越挫越勇。
家,是孩子的能量场,一个以文化底蕴支撑、用爱与包容填充的家,才是孩子最大的底气和后盾。
愿我们都能给孩子一个洋溢着书香、欢笑与温暖的归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