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88讲听课笔记

88讲听课笔记

作者: 欧阳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22-11-14 08:37 被阅读0次

    赤壁之战中,谁是正义的一方?

    主讲:姜鹏

          公元208年农历七月,曹操率领军队南下。正好这一年的八月,荆州牧刘表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了。接受荆州的是刘表的二儿子刘琮(音从)。曹操大军压境,以汉献帝的名义要刘琮听令,刘琮连挣扎一下都没有就投降了,连曹操也觉得顺利得不可思议,觉得天助我也,马上就写了一封信给孙权,口气十分欠扁:“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翻译一下就是我最近奉天子的旨意讨伐有罪的叛臣,带着大军南下,刘琮觉悟很高,分分钟就弃暗投明了。现在我有水军80万想陪将军玩玩,意思就是想和你决一雌雄呗。

          孙权接到这封信,说不慌那是假的。当时东吴分成了主战与主和两派。主和的一方以长史张昭为首,他和孙权说:将军,别倔强了,曹操太强了,还有汉献帝的名义加持,和他对抗,既占不到名义上的便宜,也占不到实质上的便宜,所以不如学学刘琮,投降算了。

          孙权听了这话,心里憋着一股火。孙权是谁?苏东坡有名句“亲射虎,看孙郎”,说的就是孙权,这可是单枪匹马就能吓退猛虎的人啊。从孙权的角度来说,自己这么一代豪杰,让我学刘琮那个软蛋,怎么可能呢?所以话不投机半句多,孙权连争辩一句都没有,直接就走出去了。

          好在东吴也有主战派,代表人物就是鲁肃和周瑜。鲁肃追上孙权,鼓励孙权和曹操对着干。孙权一听,英雄所见略同啊,于是大受鼓舞,返回屋里,拔出佩剑就把桌子案角砍了下来,直接恐吓文武大臣说:“再有谁说要投降曹操的,下场就像这桌子一样!”

          周瑜更是给孙权打了一剂强心针。周瑜说:曹操虽然号称八十万大军,但实际上不过二十余万,其中又分从中原直接带来的,和在荆州收编的。中原兵长途跋涉,水土不服,旱鸭子比比皆是,荆州兵是降兵,又听不懂北方话,到了阵前说不定是鸡同鸭讲,听不听指挥还不一定。所以曹操面临的问题多了去了,他人数虽多,但根本不用怕他。给我五万人,就能搞定。”

          感受到战场的肃杀之气的,不止东吴,还有刘备。刘备本来投靠在刘表手下,驻守樊城。曹操大军压境,刘琮投降这事儿,刘备一直被蒙在鼓里。等到曹操杀将过来的时候,刘备才得到消息,慌忙就从荆州逃了出来。

          刘备跑到长坂坡,遇到了鲁肃。鲁肃一来,马上就意识到刘备身边的谋士诸葛亮是个关键人物,于是第一时间向诸葛亮抛出了橄榄枝:“我是你哥诸葛瑾的好朋友哇,那我们四舍五入也是好朋友了!” 诸葛亮反应也不慢,刘备现在是要什么没什么,还有曹操的追兵在后,倒不如和东吴结盟一同抗曹。于是诸葛亮马上就坡下驴,两人做了好朋友。在曹操大军逼近的压力之下,相对弱势的东吴和刘备抱成一团,准备协同作战,至此战争双方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那么孙权、刘备这边有多少人马呢?孙权给了周瑜3万人,刘备这边大约最多2万人。加起来5万人,跟曹操的20几万比,的确弱了一点。实力悬殊的双方就这样在赤壁相遇了。

          周瑜是个很有先见之明的人,他说曹操面对的问题多得很,其中一条就是水土不服。现在我们的南北差异也很大,对吧?北方人突然到了南方,水土不服是很常见的。何况当时南方的环境要恶劣十倍不止,《史记》里面对江南的记载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说江南环境太恶劣了,湿热加瘴气,连本地人都活不长,更何况是北方人突然来到南方,那上吐下泻都是轻的。曹操当时的军队中出现了传染病,所以一开打,曹军就失利了,只好退守长江北岸。周瑜他们就驻扎在南岸。两军隔着长江对峙。

        双方对峙的时候,周瑜部将黄盖看到曹操的战船首尾相连,就出了一个火攻的主意,周瑜采纳了。于是准备好十艘装满了干草和火油的小船,先送信给曹操,装作是要投降。等到东南风刮得很急的时候,把装满燃料的小船放在船队的最前面,在距离曹军二里多远的时候,各船同时点火,火船冲入曹操船队,东南风一吹,把曹军的船全烧光了,不仅如此,火势还蔓延到岸上的军营,烧的天昏地暗地,周瑜趁机进攻,打得曹军大败。刘备、周瑜从水陆两路同时并进,追击曹军,曹操丢盔弃甲,姿态狼狈地带着残兵从华容道逃走了。

          这场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大家都很熟悉,但关键是,我们怎么理解这场战争的性质?

          站在孙吴的立场上,我们会发现开战之前,孙权身边的人有两种意见:一派主和,代表人物是张昭;一派主战,代表人物是鲁肃和周瑜。在小说、电影等文艺作品中,主战派,尤其是周瑜,一直被作为英雄人物加以塑造。相应地,张昭等主和派就被塑造成懦弱怕事的人。其实这个观点,完全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讲话。孙权想继续壮大霸业,不甘心就这么被许昌朝廷统一。主战派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说曹操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其实他才是真正残害汉室的元凶。这个评价对曹操当然是不公平的。他们这么说,是不愿意承认曹操在代表汉献帝和中央政府,执行国家统一方略,为自己割据江东寻找理由。孙权又诬蔑张昭这些主和派人士:“各顾妻子,挟持私虑。”说张昭劝他与曹操议和,不要打仗,完全是为了自己身家,不顾大局。

          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该知道,真正不顾大局的,不是张昭,而是孙权。张昭不主张打仗,是因为顾及妻小,贪生怕死吗?我们只要读读《三国志》里的《张昭传》就知道,张昭绝不是一个只顾小家、身无大节的人,恰恰相反,张昭是一个性格秉直、意气刚强,并且能断大事的人。举一个例子,有一次张昭和孙权在某个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意见不一致,闹得很不开心。孙权很生气,让人用土把张昭家的门给堵上,意思是不许他再出来坏事。张昭也很倔,知道之后就从里面也用土把门给堵了,意思是说你请我,我都不出去了。后来证明孙权没有听张昭的意见,是错误的。孙权很后悔,想把张昭重新请出山,张昭坚决不出门。急得孙权只能放火把张昭家的大门给烧了,想用这个办法把张昭逼出来,结果张昭还是按兵不动。从这件事上就能看出来,张昭是个很刚烈的人,绝不是孱弱怕事之辈。那么他为什么反对孙权打赤壁之战呢?在这个问题上,南朝史学家裴松之的评论很到位,他说张昭:“上藩汉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计,本非其志也。”张昭并不赞成孙权割据江东的做法,因为这在本质上是分裂国家的行为,既违背了孙氏集团(孙坚孙策)忠于汉献帝的初衷,也让老百姓为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是张昭反对赤壁之战的真正原因。

          结合上一讲我们介绍的,孙策临终之前,曾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所以张昭反对赤壁之战,也可以看作他所秉承的,仍然是孙策生前效忠汉室、维护汉献帝权威的宗旨。但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赤壁之战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孙权、刘备争霸的欲望也都压制不住。这也是我想提醒大家的,看同样的一段历史,换个角度往往就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那么赤壁之战以后,历史又向什么方向发展了呢?我们下一讲再来分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88讲听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ql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