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刚上映那天,有朋友邀请我一起去看这部让所有人都期待了很久的片子,然而我没去,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因为那几天一直在忙宣讲会,每个晚上几乎都在失眠着的,那天终于结束,像是经历了一场马拉松,我那天唯一想做的就是倒头大睡;第二,是次要的,却也是主观的,我比较想听听看了第一场回来人的话,这几年,把书做成电影的人太多,真正能够找到文字感觉的画面却越来越少,最近(一直)穷的生活难以自理的我可不愿意轻易地花出这三十元人民币。
“我有点难过,想要整理下自己的情绪……”这是我听到的第一句关于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于是我决定去看,也就是昨天晚上,在飘着小雨的南京,和我妈,从电影院出来,已经是接近九点了,路边烧烤摊的桌上已经摆满了餐盘和啤酒瓶,然而大部分和我们一样从电影院出来的人中,低着头,可能还在回味电影里的某个画面……
同样是从下雨天的故事开始说起,邓超所扮演的陈末低沉而温暖的嗓音冲淡了整个片头的凝重与忧伤,包括小容那个突如其来的分手看起来也并不是难以接受,不得不说的是围绕电台展开的这部电影里,从开头起,电台外的每一帧画面都可以挪进一张长长扁扁的明信片,然后就是幺鸡的闯入(说实话,愚蠢的我还真没听出或看出开始时打电话的那个少女是幺鸡),整个故事的主角就差不多都亮相了,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我们不再认为猪头从大学开始的那份追求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我们开始羡慕用理科生的手段和文科生的思维谈着恋爱的茅十八,我们开始期待,期待到了最后,陈末与幺鸡、猪头和燕子、茅十八和荔枝,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与对爱情的自信,在重重磨难后过上了好日子,三个家庭一起通过银幕圆满地和观众们说再见,相信爱情哟!不过这样的话,我也不会买那张电影票了。现实,往往就意味着残酷。和我们最害怕的最真实的预料一样,燕子和猪头告别,茅十八用生命保护了荔枝,如果说唯一欣慰的话,就是在稻城,陈末成功地等到了幺鸡,这一次,不再只是路过。
电影的大部分时候,我周围的女观众都在集体地呈现了两种状态,哭和笑。她们在幺鸡第一次上电台直播的场景里……在陈末为大婶找一只奖个屁的羊时大笑,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哭,当猪头假装高兴的告别转变为下一秒撕心裂肺地追着出租车大喊着:“燕子啊,没有你我该怎么活”时,在大街小巷的车打着双跳为陈末寻找着幺鸡,在茅十八用沾满鲜血的双手紧紧抱着荔枝直到双手下垂没有知觉时,泪水稀里哗啦的。
我记得曾经微博上流传过很多关于爱情的名言,比如“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之类的,其实爱情哪能从开始就看出对错,你能否认大学里陈末与小容之间的那份默契、猪头对于燕子的那份相信与坚持吗,所有的爱情都没有规律可循,并不一定每个千里迢迢赶来和你相遇的人都是伴侣,也并不是每一个出现在你世界的人最后都只是路过,我们能做的就是敢于开始,然后坚持或者放弃。到了最后,如果那个人不是你,那可能那个人本来就不会是你,可我也得感谢你,不仅仅是带着歉意,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打扰了你,更多是,感谢你从我的世界路过,丰富了我的记忆,构成了我青春以及世界的一部分。
从各个方面来说,这部电影都很好地反映了原著,或者说让没有仔细看过原著的人(比如我妈),感觉很好。其实我个人认为这部小说或者电影片子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简单,用电台一个看似复杂的方式描述了简单的爱情故事,说到底就是普普通通的人在普普通通的日子里进行着自己普普通通的爱情,而现在大部分的烂片都是在用简单的方式描述着复杂的爱情,学校里的集体大会有多少人会大胆到冲上台表次白,又有多少人非要等在她结婚的那天才去婚礼现场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呢。有人批评过张嘉佳的书空洞,碎片,其实,书也好,电影也罢,容易却难得的是让观众不知不觉地在欣赏的过程中找到相似的那个自己。
看完电影回来的路上,我妈一直在说,这部片子吧,挺好的,像很久以前的很多部片子,好的经典的电影就是这样,可能几个月后我们就记不起来全部的主角了,但这里面的某些画面或者情节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突然又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
我呢,也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这山间清晨一般明亮清爽的人,如奔赴古城道路上阳光一般的人,温暖而不炙热,覆盖我所有肌肤。由起点到夜晚,由山野到书房,一切问题的答案都很简单。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贯彻未来,数遍生命的公路牌。
感谢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感谢你,从我的世界路过。
(顺便推荐邓超的电台情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