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少评论都振振有辞地说:单车失败,共享已死!
然而,真是这样吗,共享真的死了吗?可能需要给你一个大写的:NO!
刚刚,外星人马云又重磅出手了!这次,马云就打向了一个很多人并不看好的领域:共享汽车!
5月7日,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突然发力,正式进军共享汽车领域,领投了共享汽车品牌——立刻出行。
立刻出行于2017年6月在广州上线,主营汽车分时租赁业务、解决用户市内中短途的出行需求。车型以大众、通用、福特、广汽传祺等品牌的主力车型为主,日前已开通广州、佛山、武汉、成都、南京、长沙6个城市。在广州,立刻出行有近1000个取还车网点,主城区内80%的用户可在500米内找到共享汽车,目前广州单城日订单量已过万。
马云看中的,就是立刻出行的管理经验和营运模式。现在,有了蚂蚁金服等的财力加持,立刻出行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在全国 20-25 个城市开通共享汽车服务,车队规模将达到 40000 台。全球最大的汽车共享出行品牌要来了!
今年以来,共享汽车领域势头正劲。滴滴与数十家汽车厂商共建新能源共享汽车平台,携程、神州租车、永安行、摩拜单车都已宣布进军共享汽车领域。此外,在行业内摸爬很久的共享汽车企业途歌、宝驾出行等不断更新换代继续经营;有车企背景的企业Gofun出行、EVCARD、盼达用车也是早早入局。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虽然立刻出行的单位价格只有出租车的一半,但大家都来投资共享汽车,并不是为了搞公益。此次阿里系出手共享汽车,真正的指向就在于三个重要领域:共享经济、大数据和移动支付场景!这三者将是未来十年的风口所在!
首先,共享经济正在成为大趋势。
共享经济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它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产生了新的商业形态,是对传统的颠覆。近年来,共享经济进入了快速成长的时期,对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而中国共享经济更是前景无限:预计每年将以40%左右的速度发展。到2020年共享经济规模会占到GDP比重达10%,2025年预计达到20%。
可见,马云已经为下个十年乃至二十年布局!他现在出手共享汽车,目的或是为构建另一个平台试水:建立一个让全世界过剩资源都能共享起来的平台。如果这个平台能成为现实并有深入发展,可能不仅是传统的商业模式要迎来变革,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管理方式、社交模式等都会产生连锁变化。
其次,出行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中将产生极有价值的大数据信息,而对商家来说,这就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未来商业的核心!
所以,对于这类数据的争夺未来将无比残酷,谁占领了先机,谁就掌握了主动,同时,我们的生活可能也会被数据包围。比如,当你坐上共享汽车时,后台也在默默收集你的数据。这些数据用好了,无异于无色无味的黄金!
还有,巨头的激烈抢夺:移动支付。
蚂蚁金服投资共享汽车业务,这背后,或是阿里与腾讯争夺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的暗战。
地铁、ETC收费、共享单车......支付宝正在深入公共出行各个领域。现在,共享汽车作为一项高频应用,将为支付宝提供难得的使用场景,为支付宝沉淀更多的优质客户。
进军医疗业、进军保险业、进军租房行业......现在,打开支付宝APP,会发现作为交易的管道,它几近实现了人在生活中与everything的连接。
而今天,马云和蚂蚁金服瞄准共享汽车打响的这一枪,进一步将无现金社会、信用城市、大数据、共享经济完链接起来,进而引发一场环环相扣的跨界革命。大山压顶,滴滴、神州等巨头们尽管也有布局,却可能彻夜无眠!
共享汽车发展壮大后,专车业务无疑将受到极大影响,毕竟共享汽车更便宜,可能会为用户节约50%的出行成本。同时,据悉蚂蚁金服将联合更多的汽车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进行金融创新,帮助立刻出行做大汽车租赁业务。这也将给携程和神州等的租车业务带来巨大压力。
时代的确是不一样了!如果说以前的企业竞争,只是平面二维的、同行业之间的竞争,现在则是三维、四维乃至更高维度的跨界竞争,对手可能不知从哪里就冒出来!即便你在原来行业里是掌握绝对优势的老大,也可能被跨界过来的创新者秒杀。企业家的压力更大了!
不过,值得我们欣慰的是,在共享经济领域,中国走在了世界最前列。正是因为国内多项行业基础条件愈加成熟,才使得共享汽车逼近了爆发点——中国电动汽车及电池产业的高速发展、移动支付赋能自助共享、宏观政策鼓励分时租赁、专快车退补等等。由此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在一些基础生产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但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比如发展电动汽车,绕过发动机难题等。这是天赐的良机,是我们中国人必须把握的良机!
而在这样一个的时代,企业家最重要的,是要去辨析各种敏感信号,去洞察战略大势,去绕开陷阱,去把握机遇和促成创新。尽管竞争愈加残酷,却是对中国企业最有力的洗礼,让我们迎难而上吧!
祝福中国的企业家们!祝福中国!
来源| P2P观察家(ID:P2P-Observer)内容综合自:财经要参(ID:mofzpy)、新京报、36氪等。
完(版权声明: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