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892910/7f0e550808fbf533.jpeg)
问题与解题
——孟昌明多元化水墨探索的溯源与延展
![](https://img.haomeiwen.com/i8892910/e8fef4511a7b5f0a.jpg)
孟昌明先生较早引起美术界的关注,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正值“85美术新潮”汹涌之际,他的西藏系列组画创作的完成引起了多位理论家的关注与认可。在1989年轰动一时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上,孟昌明有两件作品《无量》和《庄严的毁灭》参展,成为实验水墨、先锋水墨较早的开拓者之一。就像“八五”一代敏感于西方艺术的影响进而掀起的出国热一样,孟昌明亦深刻且迫切的感受到不同文化间交流、借鉴的重要性,因而决然赴美,开始了他多年的旅美艺术创作生涯,旅美期间孟昌明参加了诸如“重返家园—中国当代实验水墨联展”(张笑枫、石果、罗丹策划,黄专主持,参展艺术家王川、石果、刘子建、张羽、王天德、孟昌明、阎秉会,美国旧金山,1996)等颇具影响的海外华人艺术展。2010年,带着新的艺术思维孟昌明回到国内定居于苏州。重新开启他自八五以来一直延续着的中西艺术比较视野下的艺术创作与探究。
孟昌明与其装置艺术《庄严的毁灭》 作品入选中国美术馆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
在我个人看来,孟昌明先生创作的一个关键词是“多元化”,这里的“多元化”不仅体现在他笔墨语言、风格样式的转化上,同时也体现在他艺术观念的不同路径及持续更新中。纵观孟昌明近四十年来“多元化”艺术探索本身,其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源自于他对八十年代新潮美术的重新提问与自我解答。创作上从《庄严的毁灭》到《莲语》系列,从八大到马蒂斯,从《窑变》组画到北非系列;理论方面从中国艺术史到西方当代艺术、哲学史的观念延伸;以及北京、纽约、苏州的地理文化切换,孟昌明试图用亲身经历来反思与建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新的可能性,而其在不断“共时性”的、相互交叉转换式的建构过程中,所传递出来的问题意识、思考路径与风格样式的迭代更新,反过来恰恰是我们研究其艺术创作的重要参照,也是对“八五”一代新潮美术家在“后八五”时期反思式艺术探索的一个“个案式”考察。
![](https://img.haomeiwen.com/i8892910/216d9d5be5f1db6b.jpg)
我们知道,1978年后,“去文革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对传统的重新关注与西潮的大量涌入。一时间,文化领域面对着古、今、中、西问题共时性植入的历史境遇,艺术概莫能外。而在这种较为混杂的文化语境中,对于中国艺术界的重要使命之一便是将对“中国文化艺术的重新建构”作为主体诉求。而这也是孟昌明艺术创作的出发点之一,是八五一代艺术家、批评家、文化学者的群体性诉求。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从孟昌明80年代的创作中,至少可以窥探出他对这一语境的切身感受与主动性择取——即孟昌明艺术思想资源多元化倾向雏形的形成。一方面,如创作于1985年的《龙门写生》中所传递出的一种对寻根文化的眷恋,从笔墨技巧乃至文化意义上对传统元素的吸取,1987年《西藏人物》中笔墨语言延续性的同时,在造型层面更加彰显抽象表现性的情节,一种潜在的对内心世界的追问。而在另外的系列作品,如《早安,德库宁》《结构——对蒙德里安的批判与修正》,以及《绝对原则》等,我们可以看到孟昌明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借鉴、吸收与再利用,对他们的艺术理念,画面的色彩感,视觉张力的丰富性的传达。这里面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同一时期,孟昌明创造了大量的文字系列作品,将文字作为资源是当时很多前卫艺术家包括谷文达、徐冰等人所极力关注并付诸实践的。当然,这其中另外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同时期创作的《太极》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糅合”的因素,就是将西方抽象语言和传统的文化内涵重构式的组合,试图呈现出一种未来水墨发展的新的可能性探索……所以,我们从孟昌明早期的作品当中,会发现一种混杂性、糅合性,甚至一种彼此间的“纠缠”,一方面出于对笔墨语言技巧性与精神性的继承,同时,对西方的现代主义以来的风格样式的广泛借鉴,在艺术观念上则夹杂着在对西方现代科技哲学的影响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迷恋,而且对于孟昌明先生来说,他对传统的认知更是有着历史的发散性脉络。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吴冠中先生率先提出的“形式美”乃至“抽象美”,进而引起不同观点的广泛争论,而争论的内在核心我们亦可以看作是在比较视野下的对中西文化“纠缠”的切身关照与新的可能性的重构之旅。
![](https://img.haomeiwen.com/i8892910/f77baffd47022431.jpg)
在孟昌明的创作中,“线”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他在革新中国画过程中长年以来一直思考的。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画大讨论中,就有学者提出“线是中国画的命根子”的论断。孟昌明的创作,对线的处理也极为审慎,我们通过对他作品的研读,会发现他的创作中有几种类型的线,其一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强调笔墨性,强调书写性的线条;其二则是所谓的表现性的线条,更加强调一种情绪式的表达;其三,孟昌明自己说,他非常喜欢马蒂斯和毕加索的绘画,尤其是马蒂斯和毕加索绘画中对线的运用,我们会看到,孟昌明很多创作是直接对马蒂斯、毕加索包括莫迪里阿尼创作的“挪用”,或者称之为一种“再构”,即从绘画形式语言层面在“临摹”过程中的再理解,进而对两种文化元素展开微妙的比较。值得探讨的,正是对这样一系列的线条进行研究,综合起来提炼出他所认为的一种“线”的元素。在我个人看来,既包含着对传统笔墨线条的“去魅化”的过程,也内含着对表现性线条的一种“复魅化”的过程……
![](https://img.haomeiwen.com/i8892910/b0094028b913aa6e.jpg)
从方法论角度来考察,无疑“对话”“比较”性创作研究一直贯穿孟昌明绘画始终,如与八大的艺术创作之间的一种互动式的“对话”,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八大的艺术创作被从一种被动的被欣赏的角度解放出来,成为一种主动的互动式的共构过程。对八大的致敬,为八大系列创作的再创作,其意义并非是对八大的完全意义上的临摹,而是加入了孟昌明自己对传统的理解、体悟和吸收、消化以及重构的过程。这在他的山水画创作中就更为明显,他的山水大量借鉴黄宾虹,但是所呈现出来的已经并非是像黄宾虹那样一种浑厚华滋,而是在这种浑厚语言下,透露出的一个当代人对于都市化生活的紧张、压迫感的另类表达。他对于西方艺术大师绘画的在绘画也是基于这样一种对话情节,比如说他创作于2012年的凡高系列,以及对马蒂斯、莫迪里阿尼、毕加索绘画的“临摹”,这些创作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实现一种“移情式”的表达,当然这种移情也包括对形式语言的挪用。我想,正是在这种不断地对话移情的过程中,实现了他对文化的一种交融交锋。就色彩方面,2017年创作的《窑变》系列,将中国陶瓷器皿上带有民间装饰性色彩运用到他的绘画创作中,而这一过程融入了提取、变形与抽象,使得他的绘画具有了某种新的内涵。创作于2017年和2018年的《北非印象》系列,则源于孟昌明对北非长时间的考察。这一系列创作,对北非的一种颜色感觉的提炼,恰恰可以与窑变的色彩形成一种对话与呼应。当然这里边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系列作品就是《莲语》系列,这批作品有莲花和鱼两个部分,孟昌明大量的莲花创作,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功底,笔力刚健,文人画气息浓厚。而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会发现他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引入进去,比如《满庭芳》等作品中对红色花瓣的形状和莲花的形状的一种重新组合,以及对传统画论中“两点论”——疏密、生熟、繁简、工拙、藏露、开合、奇正等中国传统美学特征的现代性转化。
![](https://img.haomeiwen.com/i8892910/07b0418c9469b524.jpg)
就孟昌明的思考维度来看,无疑,他是一位具有研究性的画家,他近40年的创作似乎都在回答着八十年代美术界的若干问题(这一问题仍是当下美术界所面对的核心问题)。中西古今的历史语境,各种元素营养的再吸收以及如何重构中国文化艺术的历史叙事等等,尤其是如何建构具有当代形态的中国画,如果在全球化的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对话机制”……值得提及的是,孟昌明撰写过两本西方绘画大师作品解读的著作,虽然是从一位画家的角度切入,但对每位艺术大师的每一件作品的深度研究,对他重新吸收利用到自身创作中的意义不言而明……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从一种感受性的对艺术风格样式的体悟,到一种理性的研究性的,包括语言结构以及画面背后的信息的深度挖掘。一种即面向传统,又面向西方当代,更多的则是在两种文化艺术之间——“主体间性”,寻找一种切入点。其重要意义之一,即放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孟昌明尝试同时获得东西方的文化“对话”的审美维度,形成了一种文化转化的典型性案例。
![](https://img.haomeiwen.com/i8892910/c0d5b39d2f75a988.jpg)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孟昌明思考与实践的过程本身,从另一层面上反映了八五美术新潮成长起来的一批重要艺术家,在后八五直至当下的一条吸收、探索与再创造之路,以及这一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对各种元素共时性的混杂运用。他的提问方式或问题源仍来自八五——即中国当代水墨形态的建构这一至今仍未厘清的核心命题。而孟昌明的创作与实践恰恰作为“个案”一方面能够生动的反映出这一形态,于此同时,他似乎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点。
因而“归来——孟昌明艺术2020”展览,值得期待!
葛玉君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2020年8月
![](https://img.haomeiwen.com/i8892910/6a10803c68ee48b1.jpg)
孟昌明先生作品欣赏
![](https://img.haomeiwen.com/i8892910/92409a87a9577e1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892910/82187692744c74c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892910/aced1a2c46da28b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892910/7fd29bca9bb0155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892910/c2beaa69ab64854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892910/a9b7f04dd7f472d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892910/de894f499faa21a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892910/2f4711ef7b209c2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892910/e51074f2a3eb9fe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892910/7f3f1953af3d3456.jpg)
相关展览
![](https://img.haomeiwen.com/i8892910/82920c68aa902b3e.jpg)
“归来”孟昌明艺术2020
—— 北京朗空美术馆特邀展
2020.08.29—09.21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B03号朗空美术馆
展览简讯
应北京798朗空美术馆的特别邀请,由著名策展人葛玉君博士精心策划的美籍著名艺术家孟昌明先生个人画展 ——“归来”将于2020年8月29号在北京朗空美术馆举行。
展览将展出孟昌明先生代表性作品《莲语》系列 、《北非》系列、 《公牛》系列 、《窑变》系列、《哦,北魏》系列等作品。其中,《哦,北魏》系列通过文学性绘画和哲学性绘画语言的双重透视,表达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和情感。
本次展览是孟昌明在全球范围内第108次个人展,在长期的绘画艺术实践中,孟先生对哲学、美学、文学皆有较深的涉猎,出版著作包括《思想与歌谣》《寻求飞翔的本质》《群星闪烁的法兰西》《我毫厘不让》《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浪子的忧郁》《天国的梦游》《唯美的恍惚——孟昌明诗书画》及《孟昌明书法集》《孟昌明绘画集》等书画作品集近二十部。
![](https://img.haomeiwen.com/i8892910/b24aaf42997e2557.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