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在读书的时候,能经常听到老师用“聪明”一词来夸奖身边的小伙伴。于是,你便能看到一双双羡慕的眼神,齐刷刷的投向那位“聪明”的小伙伴。
而我,当然也是众多眼神闪烁的小伙伴之一,可是,羡慕完也就完了,我并没有因此而有所谓任何实质性的触动。
我想,如果换做今天的我,肯定会思考一番——他为什么会那么聪明呢?又,究竟聪明是什么呢?怎样做,才能变聪明呢?
大概在近两年,也许是由于多的多和想的多缘故,渐渐地,我似乎想弄懂了此类问题。
简单说来,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无非是看他是否已然掌握了很多清晰、准确且必要的概念而已;以及,他是否掌握了很多清晰、准确且必要的概念之间的关联而已。
这就有点像是,我们说一个人在各个学科方面都有较高造诣一般。也许,你肯定见过有些人,不管你讲什么话题,他总是能接上你的话茬,且你还能从他的言语中,听出他独到的,新颖的观点。
事实上,自觉除了聪明可以用以上概念解释以外,还有另外一个词,也可以用此概念解释,即“创新”。
毫无疑问,谁都知道,创新有多重要,创新所显示的生命力有多么的旺盛。可若是,再进一步询问——那究竟,怎么才能做到创新呢?又该如何作答呢?
从上文对聪明和创新的解释中,似乎可以得到些许启示。想要创新的你我,必须多学多想多实践,学的越多,越杂,越好。由于,多且杂,所以,那么多的认知,指不定谁和谁就能产生意外的连接,进而创新也便会显现。
就像是,作为科技界的大佬“苹果公司”,之所以能生产出如此优秀的产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科技的基础上,加入了另外一个看似八竿子也打不着的领域——艺术设计。
有时,当我新学习了一个新的认知后,我会强逼着自己思考,我会反复问自己,“这个认知,还能用在哪儿呢?”事实上,这其实就是一种强迫认知与认知产生连接的手段。也因为,每当我发现,原来我在心理学上学到的认知,居然还能用在投资领域中时,不免,心中一阵狂喜。
我想,对于矢志创新,对于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的小刘来说,应该就是个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聪明人。似乎,我能联想到,每次,当小刘遇到科学难题的时候,定会从脑中搜索一番,看看哪个学科中的知识,或是哪个学科和哪个学科的知识,可以连接起来,进而帮助他将问题解决。

当我知道,调用多个感官去学习,会大幅度提高学习的效率时候,我就在想,那该如何将其应用于我的工作领域呢?
以至于,后来,当我向跟我学习的小伙伴讲授课程的时候,我不再只是一味的说教了,而是在调动他们视觉,即看,和调动他们的听觉,即听的同时,也会让他们记录要点,即调动他们的触觉。
当我知道,心理学中有一个词汇叫做“损失厌恶”的时候,我还是在想,那该如何将其应用于我的日常生活中呢?
以至于,当我受到别人的言语或举止攻击,而致使我心情不佳时,我就会想,相比让我开心的事与人,那些让我闹心的人与事,对我的心态影响程度会更强,更持久。也似乎在那一刻,我发现,我再也不是每天稀里糊涂的过活了,而是知其然也更知所以然了。就如人们经常所说,有些事情,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此外,还有另外一件事,很可能被我们所忽略,也就是,在跨界学习,在交叉思考的过程中,意外的惊喜,常常不期而至。且由于意外,由于并非你刻意而为,那种欣喜感,更显难能可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