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准备考试,但我是不会为考个证而学习的,学习东西是主要的,考证只是顺便的,有没证跟有没兴趣,有没实力并没多大毛关系。再说也没打算以此为生,所以我纯粹是选择性学习。最近工作多,买了课件好久没动,昨天今天看了3小时左右,这个老师讲课很有意思,理论讲的少,总是在讲案例,不断放实验和视频再用心理学理论加以解说,偶尔还把自己添进去。当然主要是这些内容可能与生活相关,还真是喜欢,加上又不需要答题做作业,可以一心二用当电视剧看。
1. 动机理论:到底是内心驱动好,还是外部驱动好,还是结合起来好,孩子的教育怎么应用动机理论。多个实验表明没有标准答案,但有点可以记住,动机强弱与成果是一根倒U曲线,动机太强和太弱结果都不会太好。保持中间才更容易取得最大效益。
引申理解:比如考试焦虑,平时成绩都非常好,重大考试就发挥失常,因为动机太强,觉得考不好好像就要OVER了,反而影响原本实力发挥。应用在自我学习上就是不要太功利,一定要学成什么样,不学成怎么样就完蛋。事实上,没有考上清北你一样优秀,没有出国你一样活着,世界永远都不止一条路。
2. 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摊测与判断。如果认为一个行为永远也无法达到,一般不会去尝试,榜样的作用就无法产生。
引申理解:时下流行的到处抱大腿,很多普通的人以为认识更多的牛人,以牛人为榜样,天天跟牛人一起就能成长。越是牛的人越是完美的人,越不能成为普通人的榜样,因为你推断自己达不到那个水平,要么不敢开始,要么中途放弃。正确的方式应是找个比自己高一二个level水平就差不多了,等超过这个榜样再往上。
用在教育孩子上,一直强调父母要做个好榜样,但过于完美的父母,孩子压力更大,要么经常焦虑怎么才能做到完美父母的水准,要么反正做不到,不如对着干。父母要有正面榜样引导,同时人无完人,也适当把自己的不足展现给孩子(当然是可以展示无伤正向引导的部份),比如父母偶尔也有小吵,自己心情不好告诉孩子一声, 今天我很累,不能陪你,我需要调整心情,我需要放松下。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保证永远在高能顺境中,你的孩子也不能,都有高潮低谷,所以不要把孩子养在童话世界里。
3.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这个理论已经讲烂大街了,但可能大家是听并不真正与自己结合起来。不管你的表现或尽力证明你所处的需求层次,最重要是你内心真正在哪个层次。可以欺骗全世界,可以因为别人想要你在哪个层次,你去追求哪个层次。但你的内心一定要真正的明白,自己需求是什么,自己有什么,怎么达到。
引申理解:创业以来,已上正轨的老板朋友们会告诉我你的战略应怎么搞,你现在应怎么搞,你应找什么样的客户,你应什么样的定位。正在创业的人会说创业不易,需要相互帮衬。客户会说我需要这个服务,我建议你做那个。上班的人会问,公司业绩怎么样了,带我做吧,有什么经验分享或者说还是上班安稳,现在不适合创业。家人会讲,搞那么累干吗,还不安稳,瞎折腾。儿子周末回家,我跟他聊起工作的鲜事,他还不忘回说,这客户朋友介绍的吧,你千聊的课有多少人听呀....你看各路英雄,众多建议,可能还有很多并不想你把这事做成的,很多不断的打听只不过想看你笑话的.....但是那又怎样,他们不是我,我不必向任何人证明我的需求,我只需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自己现在有什么,自己怎么去得到想要的,得不到又有什么plan B. 我要什么与他人何关,只要不违法不害人,我就可以按自己的需求去设置人生,你管我是想赚钱,还是想装B,还是想过自由的生活,还是自讨苦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