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3日 生命向上,亲子相长 第92篇 宸宸3岁4月,诗诗2月
今天和一家教育公益组织交流,他们一直针对农村寄宿生开展教育支持工作,去年新尝试了一款产品,针对寄宿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提供具有相应疗愈作用的故事,尝试对寄宿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比如:很大比例的寄宿生部喜欢自己很多方面的特点和表现,也不喜欢自己,针对这一特点就提供《小绿狼》《大脚丫跳芭蕾》这类的故事,希望帮助孩子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信。
在经过试点后,通过前后测发现,这些故事在孩子的心理认知上带来显著改变,在行为上改善并不显著。同时,心理问题严重或对故事喜欢的孩子其改变的显著性要高于其他孩子。在老师有带领的情况下比自由观看情况下,变化显著。此外,对于观看故事的方式,大部分学生表示喜欢大家一起看而不是一个人自己看。以上变化的测试是在一个月内,每周观看2次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时间拉长或频率增加可能结果还有变化。
从这个测试可以看出:
1. 选故事要尊重孩子的口味,他感兴趣的才会吸收的好。而且通常孩子能够自动匹配上适合自己心理需求的故事。
2.故事对孩子会有一定影响,但并不能保证这种影响必然发生,而且从认知到行为也还有很大转变。所以,如果用药比喻,故事不是药,更像是药引子,或者不是西药而是中药,他的作用更多是调理,故事在一个孩子内心会引发什么变化,每个个体都会有差异。通过故事影响孩子,贵在坚持,并与孩子有基于故事的对话。
3.无论从孩子的内心需求,还是从孩子的成长效果上看,都需要一定的权威加以指导和督促,完全的自主并不理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