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厚积薄发

厚积薄发

作者: 离离风翼 | 来源:发表于2023-02-26 23:20 被阅读0次

    刚刚看了一篇文章,作者叫徐则臣,是一名70后作家。

    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关于如何写作的,属于一种介绍经验式的短文。

    文中提到了一件事,就是他在写作《耶路撒冷》的时候,观看了六十多个小时的影像资料,其余的文字资料看得更是不计其数。

    其实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北京的故事的。对于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几十万字的长篇叙述里面,只有两三千字是描写耶路撒冷的。

    但是,就是因为有了之前这么多的文字和影像资料的累积,他在写作有关于耶路撒冷的文字时,感觉很有底气。

    作者的原文是这么说的:

    因为对他了解,我在写到任何关于耶路撒冷的文字,哪怕写到`耶路撒冷`四个字的时候,我都觉得特别有底气。”

    文中强调的是阅读的力量,一定要多阅读。

    关于这一点,我在写有关绘画的文章时,也是深有体会。

    比如写到某个人的绘画作品时,如果相关资料掌握的比较少,书写的过程中,就常会觉得底气不足,文字干枯,内容薄弱。

    但是如果相反,掌握的资料较多,较全面,虽然大部分是用不上的,可是书写的时候往往觉得得心应手,更顺畅。

    我想,这种就是“厚积薄发”的力量吧。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一些人涉猎广泛,他的思路往往很开阔,不拘泥,不狭隘;而有些人只对自己的专业了解,反而在做事时显得偏执。

    当然,凡事都有个尺度,过于分散,或者过于专注,有时都会走向极端。

    国学中有个词叫“中庸”,是做事方法中很好的可以参考的标准。

    就是不偏不倚,不过分倾向于任何一面。

    小时候受鲁迅文章的影响,以为“中庸”就是老好人,和稀泥,无原则。其实不是的,那是后世对这个词错误的解读。

    “中庸”是做事的尺度要把握好。但这个尺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得学会“权变”。

    “权变”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有人说中国话往往一个词有很多含义,这个很不严谨。其实这是对中国话的误解,中国的语言文字,也是中国哲学的体现。

    很多事情不是死的,很多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都需要在实际生活中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于“厚积薄发”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不是写到什么,就只懂得哪一块,还要在相关资料中去广泛涉猎,有了厚重的基础,书写出的文字才更有力量。

    前文提到的徐则臣,正是因为这种厚积薄发,他能够获得茅盾文学奖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厚积薄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bq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