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新校长传媒,作者:干国祥
学习是育人本身,而不是在教机械的知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明白自己是谁,能做什么?教育的目的是自我发展,如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何激发孩子主动探索幸福生活?如何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今天我们一起共读本文,希望从理念上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学会生存,还是“学会生活”?
每次见面会上,一些班主任老师讲着讲着就一把鼻涕一把泪。为什么?因为每个班总是避免不了有一些问题学生,而这些学生,其中大多数就是所谓的未来社会“戾气”制造者。
其实本来并不是这样的。有这样一个学生,老师讲他是如何教导这个学生,循循善诱,想要他努力学习,结果他每次考试总考在第十名左右,就是不努力学习。这个老师非常悲愤地说:“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学习?”我替这个学生回答的是:“我为什么要学习?我聪明就必须学习吗?”
我说,也许这个学生是学校里唯一一个没有被环境左右的学生,但是他并没有找到自己,而且他的这种迷失还可能无限地延续下去。
我自己就是这样,我从18岁开始教书,到现在教了30多年。但我一直到27岁前,都没在认真教书。为什么?因为觉得没有意义。那个学生为什么不认真读书?因为他也感觉没有意义。
《学会生存》这本书大家不陌生,终身学习的概念就是这本书最早提出来的。我提到这本书是想追问:为什么这本书被翻译成《学会生存》,而不是《学会生活》呢 ?我觉得这是集体无意识,这是我们时代的精神在这本书上留下的烙印。
学会生存和学会生活是两种姿态,是两种文化,也是两种教育哲学。学会生存的背后是一种有问题的、过去的时代精神,我个人认为,这种时代精神的过度滞留,正是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
2. 当前教育最大矛盾:为成功,还是为幸福?
也许从鸦片战争以来,救亡与启蒙的矛盾一直存在。我们为什么会学习?我们建学校、做老师、搞教育,为了谁?为了创建一个富强的社会,还是为了个体获得幸福?这一对矛盾是当前教育最重要的矛盾。
国家的危机是依然存在的,正是因为意识到危机的存在,所以我们的教育就越来越病态,把启蒙忘记了,把个人幸福忘记了,把这些最重要的教育目的无限地拖延下去。人慢慢地成了工具,人不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而是应对危机时的大数据之一。
当我们丧失这一切的时候,六年小学生活的目的是什么?答曰:考上重点中学。六年中学生活的目的是什么?答曰:考上重点大学。那么考不上大学,或者不想考大学,事涉青春的六年中学生活意义何在?老师六年是为什么而教?
扪心自问,当整个教育目的被异化,必然导致学生负面情绪暴增。当教育目的产生偏移,异化是必然的。它像空气一样的无所不在,弥漫在每一个教育的角落。
3. 如何做到“良性教学循环”?
为了更好地理解异化,我先引进一个健康的教学模式,这是我们团队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叫“良性教学循环”。
我们不呈现某个结论,而是呈现整个过程。一个具体的儿童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我”,如何在他内心根植下做好人的愿望呢?必然是通过他在学校里的精神生活,通过语、数、英等学科的学习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他要克服困难,获得成就。困难越大,克服之后,意志力越强、责任感越重。
人的意志力从哪里来的?它是培养出来的,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养成的。怎么让学生有意志力?克服困难的过程增强了意志力和责任感,而获得成就增强了他的信心。他获得了自尊,他渴望继续学习,甚至会热爱学习本身。热爱从哪里来?从经验中来。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成就,不仅是一个道德良好的“我”,还是一个知识结构、经验结构发展良好的“我”。
这样的一个“我”,面对下一步学习任务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我要学习”的愿望,这就是意义的回馈。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细则,每一次学习都决定着一生,每一次学习都增加或减少他一生的成就感,学习的核心目标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这个孩子的自我认知。
学习是育人本身,而不是在教机械的知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明白自己是谁,能做什么。学习的过程,成功与失败,对人一生意义深远。学习的难度和成就感成正比,所以我特别喜欢挑战学生。我做老师的秘诀就是让孩子感觉到不可能,所以很多学生会跟在我后面,去做一些不可能的事情。
轻松的学习,没有多大意义,现在很多学校就学校任务而言是太沉重了,但就脑力挑战而言是太轻松了,或者师生都默认需要从学习以外去寻找快乐。请记住,成就感内在于学习本身,不要在学习外面寻找。
意志、责任、动机都是学习过程的副产品,不能要求一个学生在学习之前拥有这一切再去学习,你只能在过程中增强或削弱这一切。
这里最重要的一条是学生如果遇到了挫败,原因不是他真的失败,而是老师的评价让他感受到了挫败。挫败源于评价而非事实。一个孩子失败了,我们只要说一句:“哇,这么厉害,当初我失败了五次,你差点就要成功了”,这样失败就成了表扬。
同样地,如果一个学生考了95分,老师却说:“全班平均分97分,你就是最差的几个之一!”听到这样的评价,学生马上就会堕落到失败的深渊之中。所以,老师的评价是学生觉得是否成功、是否有意义的唯一标准。
但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淘汰,是为了选择,是为了把符合社会要求的人选出来,而不是无条件地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而奋斗。当我们违反教育规律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另外一个恶性循环。
学生被困难打败,不是因为他做某件事情失败,而是因为我们采取了以淘汰为标准和目的的评价,学生被困难打败是理所当然的,至少有90%的学生会被困难打败。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品尝到了挫败感、失落感之后,他的沮丧和畏惧也会加剧。他厌学,他逃避。过多的失败还将导致他对社会的不信任,对他人的不信任。
这就是异化的根源,因为个体的人不再成为教育的目的,而是可利用的工具。人在这样的教育中会感到压抑、羞辱,他可能会采取破败的行为对抗既定的一切——为什么不呢?
什么时候我们能拥有为幸福而教育(学习),为尊严而教育(学习),为意义而教育(学习)的教育生活呢?这是一种教育的美好状态,它还很不现实,但我对时间和生命有信心,愿意付出最后的“热”和“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