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2年9月1日知新阅读打卡:
打卡书目:《新月集》
打卡页码:1-10页
打卡次数:1次
阅读感悟:
备课《花的学校》,欣喜泰戈尔的诗在课本出现。以前跟孩子一起读《日有所诵》时爱上他的诗。学校跳蚤市场淘来的一本《新月集》,决定拿来读一读,包里放快一周了。有的时候,小小的目标也好,蓝图也罢,会让自己在抉择时有了一个参考。读还是不读,自然有了决定。
窗外那位邻居爷爷吹着《我和我的祖国》萨克斯,女儿画画,先生加班,我读书,很知足。尤其给自己一点读诗的时间,是自己给自己的馈赠。郑振铎先生在自序里提到:《新月集》并不是一部写给儿童读的诗歌集,乃是一部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最好的诗歌集。读了几首,只觉得诗人在用美的语言叙说着这个世界儿童的真相,关于儿童对世界的深情、儿童于成人的意义。
读来第一首《家庭》,这首诗不是第一次读,跟孩子们一起日有所诵读过,上半年母亲节读过,如今再读。以前在努力理解每句话表达的含义,今天读仿佛画面在头脑中展开。忽然想到这几天给孩子们讲到的“边读边想象画面”的阅读方法,幡然醒悟。原来这样的文字,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读,才能读出文字里的质地与情感。今天与二年级组语文老师评课常骏的图画书阅读课《我有友情要出租》最后环节出示三句话,我只觉得有点不妥。为何不妥呢?继续深思,如果在故事过程中,没有亲身经历过体验过学习过“用心体会”“学会珍惜”“勇敢表达”,这样的话语送给孩子,对于努力记住这句话的孩子来说,是否就成为一个限制性概念呢,如同一个结痂的烙印一般。生活里,我们说了多少概念,多少教条?如果喜欢如此,成长到高年级的他们是否就习惯了鹦鹉学舌,不会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与实感了呢?细思极恐,我不敢多想,只得敬畏课堂的同时,也谨言慎行。

回到这首诗,打动我的是最后一句:他们满心欢乐,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欢乐对于世界的价值。这句话在最初读这首诗,我一百个不懂。有啥意义?在读完阿德勒,读完中国经典之后,懂得家庭的和乐不在于荒凉的土地,在于摇篮里的温馨,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精细的心思,这周给孩子们讲这首诗时,在讲课那一刻,我忽然领悟:这个世界上无条件这么细致入微替我们考虑衣食住行的也唯有母亲,如果有另外一个,我们一定感动涕零,而面对母亲,我们却容易视而不见。是啊,母亲们的心和夜晚的灯是一种守护,这样的守护给予的是安宁与温情,一个在安定与温暖中滋润的孩子必将成就社会的一份价值。如此看来,这句话,似乎懂了一点点。回想秋风老师讲世代相传孝之大义,生命在孝中得以延续,子子孙孙永宝用,面对家庭,不得不以敬畏待之。
读《孩童之道》,想到了蒙台梭利那句“儿童是成人之父”。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可是,他们放弃了新月世界里的自由,选择了哭泣,那是因为妈妈的心的小小一隅。可爱的他们学习从妈妈的嘴唇里说出的话,那些天真的举动被我们忽视,那看似的弱小无助的样子,实在是乞讨妈妈爱的财富。我们站在成人的视角去解读儿童时,儿童是需要教育的对象。当站在童年时的自己看向童年时,这样的超越看懂儿童,也懂得人之所以如此的缘由。乞讨的真相是给予,给予依赖,给予信任,给予生活里的欢笑与活力。如此视角下,教育的意义是否有了一份自由的诠释呢?我说,你听的模式里,是不是也就是自我封闭里放弃了成长的可能呢?想一想,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增加的是知识而形成的偏见,是不是离可爱越来越远了呢?那么,难怪乎会被不喜欢呢?怪不得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