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区分不同的课型,采用“1+x”方法
为什么阅读教学效果不佳?为什么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课型混淆,模式僵化,扼杀读书的兴趣。
教材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课主要是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主要是泛读、自主性阅读。
精读课独揽全盘的做法有很大的弊病,都是以分析性的精讲记忆为主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和读书的兴趣。
要分清精读课和略读课两种课型,精读课老师讲为主,略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等,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除了区分精读和略读,还要区分与不同文体、内容相适应的课型。
略读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实践和体验读书的方法,激发读书的兴趣。如果处理成像精读课那样,就等于消弭了略读课的功能,阅读教学就不完整了。
除了区分课型,把略读课还给学生,还要施“1+x”的办法,即每讲一课,就附加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读。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建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读书摘要】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二)三、授之以渔,要教读书方法
“吕叔湘之问”所指出的语文教学的费时而低效,牵涉教什么的问题。教了很多内容,唯独不教或者少教读书的方法,结果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习惯也培养不起来。
时下有的语文课,光教精读,轻慢其他。比如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互文阅读,以及如何读一本书,如何进行检索阅读等等,并没有教给学生,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教学意识。结果学生就只会精读,无论碰到什么文章,全都用主题思想、段落大意、艺术手法等一套分析办法去套。平时用的最多的是默读和浏览,是检索式阅读,是互文阅读,包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但语文课对这些就教的很少。
课标提到从小学高年段开始,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默读与浏览都是常见而又实用的读书方法,是基本的阅读能力。
如“跳读”,是浏览、快读时必须要有的方法之一,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某些不精彩的章节。如“猜读”也是常用的。小学生认字还不多时,要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不能碰到生字生词就查字典,可以根据前后文的意思猜着生字生词读下去,最好一鼓作气下去。这样才有读书的兴趣,也才读得快,读得多。
光要求“抓住关键词”,要求“读得快”,学生还是不会,等于没讲,需要有具体的可以模仿学习的技巧。
浏览,就要把默读、快读、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结合起来,尽量在“一瞥”之间掌握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段落,眼睛最好看文章的中轴线,不要逗留。办法:五个手指并拢,顺着书的字行往下移动,速度要比眼睛的感觉稍快,而且越来越快。
【读书摘要】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二)如何阅读一本书?拿起一本书,要教给学生先看书名扉页、提要简介、前言等,再翻一翻目录,或者挑选一两个与主旨联系密切的章节重点看看,跳着读,读几段,或者几页,最后要比较认真看看书的结尾部分,往往是对全书提要性的总结,还可以看看后记,了解一下书的大致内容,甚至能判断写得怎么样,决定是否值得再细读精读。这就叫“检视阅读”或者“检索阅读”。
如何精读和略读?如一本书可以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致了解其轮廓主旨,有个基本印象;第二遍细读,对个章节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第三遍带着问题包括疑问去读,选择重点章节读。
诗歌、小说,散文,不宜采用议论文的读法,不能以分析性理解为主,应当着重鼓励想象与体验,要设身处地,要非常重视第一印象。读小说和读诗歌不一样,读文学性的散文和读论述性说明性的论文有区别,读历史、哲学和科学又各有门径,都要交给方法。
当然,教无定法,无论哪种教法,都要让学生有兴趣学,又能把握方法,学会学习,学会读书。
【读书摘要】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