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学上有经典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雅典古迹德尔菲神庙上有三句箴言,其中最著名的是: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非常重要,但想全面认清自己,将认识自己真正落地,难度很大。
当我们做自我介绍时,通常只会说自己的名字、兴趣爱好、公司职位、擅长领域。
当我们认识别人时,通常只关注个人的title、工作职位、专业领域、事业成就、家庭关系。
以上,其实都在描述“我是谁”,但非常简单和片面。
市面上许多鸡汤文章,也提到要认识自己。读完常常很有感触,文章说的很有道理。但这些鸡汤文字,并不能真正指导实践。
接下来,我们将采用其来有自思维学院独创的“关键词法”,展开认识。
先呈上结构图,图文并茂方便理解。
一、我是谁?
1. “我”的外部联系
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想认清“我是谁”,先要认清“我”的外部联系。
“我”的外部联系,指的是“我”这个角色与外界的关系,以及此关系带来的影响。
关系通常可分为家庭、工作、社会三部分。
家庭关系,包括“我”的父母是谁,爷爷是谁,爱人是谁,兄弟姐妹是谁,叔叔伯伯是谁,等等。
工作关系,包括“我”属于哪家公司,“我”的领导、同事、下属是谁,客户、供货商是谁,等等。
社会关系,包括“我”的朋友是谁,邻居是谁,还跟哪些人有接触,等等。
为什么要强调关系?因为人的关系会带来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地位、财富、名望、权利。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你的父母是谁,一定程度决定了你是谁,所以王思聪的命运和你截然不同。你的领导是谁,很大程度决定了你的工作成就和提升,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你是一个集团的CEO,还是一个街边乞丐,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有极大差异。
2. “我”的内部构成
“我”的内部构成,指的是一个人由哪些维度组成。
根据我们的知识体系,全面认识一个人,可以从“身、心、思、知、行”5个维度入手。
“身”,是身体状态。特别健康的人,每天能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更大的挑战;身体羸弱的人,一年有大量时间在跑医院。不同的身体状态,决定了完全不同的生活工作状态。所以毛主席早早就告诫过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心”,是心灵状态。有的人积极进取,有的人消极怠慢;有的人乐观坚强,有的人胆小怯懦;有的人百折不挠,有的人知难就退。凡能成大事者,往往具有超越常人的心灵状态。
“思”,是思维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它从根本上决定着每个人的做事方法。遇到同样的难题,有的人凭感觉行动,有的人会请教专家,制定策略,再具体实施。思维方式的高下就体现在此。
“知”,是知识技能。不同的人,身处不同的行业,积累了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同一行业内,知识技能的丰富程度,决定了这个人是菜鸟还是高手。
“行”,是行为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有的人爱早起,有的人是夜猫子。有的人偏好提前完成任务,有的人不见deadline不落泪。有的人洁癖到令人发指,有的人邋遢到一塌糊涂。
通过以上“身、心、思、知、行”5个维度,基本就能把自己或别人认识得很清楚。
二、我从哪里来?
“我”从哪里来?实质上是找“我”的其来有自。
今天的我来自昨天的我,昨天的我来自前天的我,前天的我来自更早的我……照此类推,一步一步,可以找到如今的“我”是怎样变化形成的。
比如,一个人身体非常健康,可能源于家族遗传,也可能是从小热爱锻炼。
一个人非常自信,可能因为学习成绩一直拔尖,可能因为工作成果常被表扬。
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就很高,可能因为从参加工作起,就一直非常努力和勤奋。
“我”的其来有自,实际上是一种时空结构,同时也是一种相互作用系统,如果一点点展开细化,会形成非常复杂的认识。
这种认识复杂,但非常有用,不仅有助于分析自我,对分析别人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我要到哪里去?
1. 美好的理想只是梦幻泡影
“我”要到哪里去?这是让无数人迷茫和困惑的终极问题。
想清楚这个问题很难,但又不得不解决,今天你不愿面对这个问题,明天这个问题就会主动找上你。
除非你甘心浑浑噩噩一辈子。
“我”最终能走向何方,实质上由上文讲到的“我是谁”决定。
“我”的角色、关系、身心思知行,共同决定了“我”将走向何方,以及能走多远。
多数人只是空想,基于欲望漫无边际在幻想。当时过境迁,就会发现,当初的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
毕业时想着金融行业的高大上,真正投身其中才发现激烈的竞争环境,自己并不喜欢。
年少时梦想当科学家,用多年的寂寂无闻换取人类科学的进步,长大后又不甘寂寞,想轰轰烈烈拼一场。
这些都是偏离了现实的幻想,如果没有认识到“我”是谁,“我”的角色、关系、身心思知行,那么看似美好的“理想”都只能是幻想,最终不是折戟沉沙就是转换阵地。
2. 正确认识“我”要去哪里
怎么想才正确呢?要基于现状在更小的维度上确定现实可行的目标。
依据前文阐述的“我是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从角色关系和外部影响看。
首先,向自己提问:期待怎样的工作?想要怎样的社会地位和名望?理想中是怎样的家庭关系?
然后,依据提出的问题,确认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现状如何,再清晰化目标。
从“身心思知行”看。
举个例,也许你现在每天很痛苦很焦虑,没有成就感,还感到孤独。你期待的是内心宁静、幸福、充满热情。
这就构成了“心”的两种对比状态,也就有了相对清晰的指标。
再例如,你现在的思维很混乱,没有形成高效的思维方式。你期待的是思维全面、独特、深刻、一眼洞穿事物本质。
这就构成了“思”的两种对比状态,也形成了相对清晰的指标。
相比现状,你的预期是你真正想要的,找到能够支撑你从现状走到预期的最核心的东西,就能慢慢接近理想状态。
通过以上框架化的认识,就不再是鸡汤文的“有道理”,而是能真正落实到细节,并在细节上一步步实践操作。长此以往,就能真正一点点达到预期。
3. 向外求 or 向内求
一个人要到哪里去,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外求,一类是向内求。
大多数人向外求,期待外在的成功。希望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身体健康,有钱有权。
有的人走向内心,期待内心的安宁、平静、智慧。
这就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修炼路径。
大多数人向外修炼,获取知识、经营人脉、挖掘资源。
另一些人向内修炼,在心灵和思想上修炼,从以前的自卑、畏缩、悲观,修炼为自信、勇敢、坚强。从以前的思考散点、肤浅、僵化,修炼为体系、深刻、灵活。
两种修炼方式并不冲突,最强大的是内圣外王。
内在平静而智慧、波澜不惊,无论外在环境多么险恶和绝望,回到内心立刻君临天下,这是内圣。
同时,又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地位和名望,造就了非凡的成就,这是外王。
最典型的例子是王阳明,生前平定叛乱,铸就不世功业;开创心学,成为千古圣人。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结语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经典三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要回答这三个难题,一定要回到认识上,从规律上发力。用结构化的思维、用发展的思维看待问题。
这两种思维方式,不仅可以用来认识自己,也有助认识其它事物。
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我是谁”的抽象概念,不再把“我”或别人限制于一个名字、一个称呼、一个职位或一个角色。
才能从很空洞的“我是谁”的表达,走向非常具体的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过去、有未来的活生生的人。
当清楚界定了我是谁,才能知道,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往何方。
有了基本认识、找到发展规律,才能真正走向自己所期待的状态。
最终,我们每一个人,才能脚踏实地,回到每日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一点点将梦想照进现实,走向真正的自我修炼之路。
- END -
我们会陆续推出文章,多维度阐述高手的思维方式,以及成为高手的晋阶之路。
如果觉得内容还不错,欢迎关注并分享给您身边的人!
#版权归其来有自思维学院所有,转载请标注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