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属性之一就是社会性。
从原始的灵长类动物,人类也是通过群居,相互合作,在恶劣的大自然中生存、进化。
人总是需要生活在关系密切持久的团体中,比如家庭,婚姻,友谊,同学,或同事等各种组织关系中。这是由人的归属性动机决定了。
约翰.鲍尔比从早期的母子依恋关系中得出结论:依恋行为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重要的,本质的与生俱来的。
当一个人不能很好地生活在他周围的组织中,或者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或感到难受、不开心、郁闷……是他的人际关系上出现了问题。
而团体治疗,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相互暴露、鼓励、支持,甚至批评,提醒,会唤醒一个人沉寂或僵化的觉察力、觉知力。
任何一个小团体都有社会关系的缩影,比如我们心理经典阅读小组,坚持快5年了,连发起人大力老师都暂时退出修正,但我们一直坚持的人,发现任何一个行为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比如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可以倾听他人的发言与说话,没有刚开始强烈的表达欲了。
这种细微的变化,是随着时间拉长,慢慢觉察出来的。我还是受到了团体伙伴的影响,他们的提示,或反馈。
沙利文提出了“人际关系中有害的扭曲”,根源在于个体内心深处关于早期人际互动体验的记忆。
我觉察到5月的谈判,我的愤怒就在于对方在商言商,没有任何温度,我的感觉。
而我觉得自己真诚、坦诚,对方觉得无所谓,我就有一种被践踏、蹂躏的感觉。
对方一直保持冷静,柔中带硬,硬中带软,可以说人格非常稳定。人家定义自己就是个商人。不在乎奸商或儒商。
而我的道德感不时涌上心头。当然我选择服从内心:与此交易我不舒服。停止谈判,也是顺应选择。
通过此事,我又看清楚了一点自己。认知不断拓展而提升。
人之幼人觉察自己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心理健康。精神病的治愈是:扩展自我,最终是病人眼中的自己与他在别人面前说表现得自己更趋接近。用大白话讲,就更加适应这个社会标准。
一种宽容的、共情的灵活的或和和更具适应性的行为来替代人际关系的恶性循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