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在高中时,老师讲交友时说:“交朋友宁缺毋滥”。当时我感觉老师讲的非常有道理,可随着岁月的变迁,年龄的增长,我却发现老师讲的真的是一个伪命题。
很多时候,我们想接触什么人,想与谁交朋友其实并不由我们决定。在学校时,与我接触最多的是同学;在单位,与我接触最多的是同事;在家里,也就与父母亲戚接触最多。似乎——我们接触最多的那些人,都是命中排定的。我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选择一些易于接触的,相处较为舒服的人做朋友。至于对朋友的其他要求,只是一种幻想的奢望。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许多关于朋友的故事,了解到许许多多理想的朋友形象。有伯牙子期似的知心朋友,朋友就是最懂你的那个人;有刘备关羽这样的八拜之交,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患难与共的朋友;有马克思恩格斯的40年跨世纪的革命友谊,一生都为同人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似的友谊,虽然常不联系,但每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他都会积极主动的帮助你,想你之所想,义气当先。
但现实中的朋友却是三六九等,各种水平的都有。唯独这些理想之友,却是少之又少的。后来我就想,交友以及与朋友的相处之道都是要基于自身与现实条件而定的,盲目的信奉“宁缺毋滥”只会导致自己成为孤家寡人。
有人说:“成长就是一个逐渐变的孤独的过程”。于我而言,还真有几分道理。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的身上似乎承担了许多责任与压力,这种压力导致我必须去做许许多多的事——读书、工作、写作、演讲、运动、社交。这些活动做下来,我发现自己与朋友接触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我似乎再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随便约几个朋友,一整天的疯玩,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考虑,但现在却不能了。时间变的越来越珍贵,只能用来做我认为重要的事。交友也一样,我越来越希望,日常接触的朋友能与我有共同的志趣,聊天交流能互有助益,再不行,也要兴趣爱好相同,可以一起做爱好之事。总不想要太多的酒肉朋友,虽然一起聊天喝酒,却基本没有共同话题。
于是乎,我的生活中多了许多渐行渐远的朋友,好像认识许多人,但又都是泛泛之交。对于这些人,我的态度只能是:勿相忘。庄子曾在《庄子 大宗师》中说过:“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或许,每个人都忙于为自己和家人而奋斗,城市交通又那么拥挤,所以,只好渐渐断了往来。我只能说“勿相忘,君子之交淡如水。虽然交往很淡,但当你需要帮助时,我也会尽力去帮”。或许,这也是一种最简单、最省力的维系友谊的方式吧!
虽然如此,我依旧希望能拥有几个理想之友。有句话说的好“重要的不是你如何去挑选朋友,而是你如何对待朋友,你对待朋友的方式,终将会以反射的形式作用回自己身上”。所以,我思考了一些好朋友的相处之道,期待在那个人出现时,我能够善待他/她。
——经常请对方帮一些小忙,从而促进互相帮助的发生。(这体现处你能发现对方的价值,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内心就会产生被尊重的感觉。)
——出去旅游看到什么好吃好玩的要记得给朋友带一点。(这体现出心里一直有你)
——尊重,此尊重非我们平常理解的尊重,而是一种基于人类超我形象(理想的我的形象)的认同与赞美。每个都有他/她梦想成为的人,认同他/她得理想自我,并给予支持、鼓励、建议和赞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