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夏:疲于奔命跑展览 要生活还是要艺术

文夏:疲于奔命跑展览 要生活还是要艺术

作者: 文夏白羽 | 来源:发表于2014-09-18 17:07 被阅读43次

2014年09月17日 17:27         新浪收藏  

 如火如荼发展的艺术行业或许已经脱离艺术本身而迈向商业道路了,在这个飞速发展的艺术时代,有如明星般被追捧的天价画家,也有寥寥几个友人和爱好者之间交流的不逐名利者,而最深刻的画面感莫过于一个受市场关注的画家展览所吸引来的人山人海,导致一个展览场所可能会有从来没有过的人流,这或许更是悲伤。

  艺术、展览和人

  咖啡厅向来都是闲暇与放纵的空间,可以漫无目的地说些真实的话,这一次问题的思考也源起于一次咖啡厅的对话,一群为了王璜生馆长的展览而聚集座谈的人。兴许若不是李小山先生的落座,话题倒要在平静中结束了,却也是因为那一声抱怨,开启了我脑中的无限思绪。

  “一个月只需要参加十个展览,平均一个展览用去两三天,那这个月也就结束了”,李小山感叹着说道。何况只是十个展览,回忆起曾经在媒体圈工作时,一周下来大大小小的展览绝不下于十个,那一个月也得四五十个展览,作为媒体往往是获得需要报导的讯息也就可以离开了,然而对于策展人或者受邀的嘉宾,那么这一个展览下来开幕、讨论加晚宴一天也就肯定是没了的,迎来送往的这一年可能就这样虚度掉了,也难怪李先生要烦扰这样的生活,展览似乎与社会形成了一种脱节的状态,展览世界的人有着自己的热闹,而之外的人却似乎从来不知道这热闹的存在。我们的艺术推广有很大一部分得感谢高考,说得更具体点事应该感谢艺考,尽管推广了艺术这门学问是个好事,但是同时也感到悲哀。不因为艺术本身而吸引人,而是因为艺术可以帮助孩子们考上一所高校而关注。

  就在圈子里的人忙到世界各地跑着出席参加各种展览都无暇他顾的时候,艺术这种本应不拒绝任何人参与的精神享受却似乎有着一种天然的壁垒,让大众难以走进艺术殿堂。尽管艺术从来不是要强求走入大众的,但是同样艺术也不拒绝任何一个追求它的人。而社会的现状是艺术天然地产生了一种不会被很多人所认知的壁垒,这便是极其匮乏的必要的基础艺术教育,因为无知而丧失选择的权利,这便是一种垄断和独裁,而对社会而言于艺术的无知和无选择便是现状。

  为了展览而聚集的人

  艺术展览从某一程度而言是很简单的事,同样回到前文提到的咖啡厅,除李小山馆长外还有批评家吴亮先生,回归到议论的焦点还是王璜生馆长的展览,只是讨论的是展览来的人。这讨论中焦点的问题便是展览到底需要多少人。吴亮先生认为对一个艺术家而言这种人山人海的展览是失败的,而最成功的展览便是先前他在艺术家汤国工作室里看了汤国私下拿出的近作,并进行了交流。

  其实历史从来不存在展览,对于过去,三两好友煮茶对谈,赏画题诗,这便是展览了,当然这是中国的展览。那么对西方则是除公共艺术外更多的是贵族收藏,用吴亮先生的话来说则是谁允许一大帮子人到自己家东看看西看看?艺术曾经一直是很私密的东西,直到后来西方的贵族收藏成为公共陈列;另一方面,艺术作品又需要展销会来展卖,正如当下的各类艺博会之流,也就是为了销售作品。

  热闹或许是明星画家展览的最大特征,当然这个“明星”可以是天价明星也可以是高位明星,尽管于个人可能无甚差异,但是对于粉丝的定位而言,这对于名利的追逐是自古有之的,自然也是无可厚非,真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热闹也就是因为名利了,所以看一个展览是热闹还是冷清,得出的自然就是卖的好还是卖的不好的结论,当然也不乏一些低调的,但是似乎如今都是奔着热闹去的,也少了那些个财不露白的说法了。所以一场场下来艺术圈的人都是疲于奔命,以至于几场重要展览下来,所有参展的人都是老面孔。

  画室和工作室

培根在画室

在讨论艺术私密性的同时,便聊到了工作室,曾几何时工作室这个潮流词就取代了传统的画室,工作室可以涵盖多大的范围和包容多么宽泛的群体,这是让艺术家们所逐渐要排斥的,当然艺术家们有自己的尊严,却逃避不了社会的浪潮。从西方绘画传统的画室学徒体系以来,师傅带徒弟并且是在画室这个场所下的前提是早就确立了的,不论文艺复兴还是巴洛克、洛可可等等,画室可以说曾经是艺术的诞生地,直到二十世纪培根也依然用的是画室。

  工作室这个叫法,可以说其实对很多人而言是很疑惑的,许是因为现在的工作门类越来越繁复和融通了吧,以前画家画画的就是画室,没有工作室这么一说,而如今拍电影的,摄影的,画画的都改成叫工作室了。

  其实工作室本身是一种相对于公司而言的小团体组合,灵活而自由当然叫法也很新颖,然而很多为了追时髦的人,将自己的生活和创作场所都改成工作室了,也不管是不是合适,只是觉得这样叫可能更能吸引顾客吧。相对于这种一以概之的叫法,其实每一种名称都有着其本身的特定意义。画室、工坊、作坊等等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定价值,正如一间住房里有卧室、门厅、厨房以及书房等,每一个存在都有明确的定位和意义,而工作室的特点仿佛是告诉外界这是工作的场所,这是不知道是画画、拍电影还是摄影又或者是其他的。从画室到展览,过程看似是从画室购买了画作的贵族在自家装饰,而后大量藏品开放给公众进行展览。

  然而其实是对于艺术的两种态度,一种是卖给私密性强的高端定制客户,一种是希望走向大市场卖给更多平民百姓。

  最终艺术也无法摆脱作品要走入市场的道路,毕竟所有的事情都职业化市场化以后,工作室也就取代了各个曾经被要求的门类所需要的名称了,因为只要能交易的,工作室都会想尽办法去完成,工作是为了赚钱。

相关文章

  • 文夏:疲于奔命跑展览 要生活还是要艺术

    2014年09月17日 17:27 新浪收藏 如火如荼发展的艺术行业或许已经脱离艺术本身而迈向商业道路了...

  • 我还是要跑

    突然想写点什么 然后下载了简书这个APP 算是第一次用吧 不说屁话啦 直接步入正题 要是没有什么感触 我肯定不会闲...

  • 要生存,还是要生活

    这是最近一段时间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九月份即将迎来自己的研究生生活,不想让父母自助,学费选择了校园贷款,以后的生...

  • 要梦想还是要生活

    两百多年来,美国人都深信经过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这就是吸引着全世界无数年轻人趋之若鹜的美国梦。 19岁的...

  • 要技术还是要生活

    小刀同志是一名辛勤苦干的上班族,总是窝在一个角落里搞自己喜欢的技术,研究自己所喜爱的汽车知识,有时候可以为了汽车的...

  • 要工作还是要生活?

    毕业两年,选择重新开始,不同行业,不同领悟,也并非我的专业。如果旧业还能生活得宽裕,说好的斯里兰卡也能赴约,现在却...

  • 要工作还是要生活?

    远离杭州来浦江上班的第12天了,想杭州,想老公,想儿子的情绪与日俱增。每每想起他们,眼泪就不自主的流了下来。尤其今...

  • 要996还是要生活?

    今天早上,嗅嗅还在被窝的时候,睁开朦胧的双眼,习惯性的打开手机,一行小字映入眼帘:要996还是要生活 当真是垂死病...

  • 要生活还是要日子

    树影里斑驳的光,泥土里开出的花 古老木头的花纹,乌发中一缕银丝 那是生活 向往凡心素履,贪恋包包华美 享受落寞美好...

  • 要父母,还是要生活

    可能在大多人的眼里,父母陪伴孩子成长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对于我来说,父母能陪伴成长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听家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夏:疲于奔命跑展览 要生活还是要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ku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