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甲 《好好学习》让我学到了什么
昨天讲了什么是知识,还有介绍了一种比其他知识更加有用的知识叫做临界知识,是不是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呢?我是这样的,这也是我继续读懂这本书的原因所在。
第一章:知识管理和认知优势
一、中国过去30年认知优势的侧重点
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
时间: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左右
社会:市场经济从计划转向市场经济。
大学生成为非常吃香的人才,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社会,提升了企业竞争时对于知识的需求,咨询企业、广告公司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的蓬勃发展。
这一点的感受爸妈你们的感受应该比较多。
第二个阶段: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
时间:2000年到现在
社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知识数量构建的优势被瓦解,更快获得最新的知识成为新的竞争优势来源。
第三个阶段: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时间:将来,而且已经开始慢慢到来的阶段
社会:互联网行业的充分发展,各种新闻,知识充斥其中
知识获取的速度不再是重点,大家速度都差不多,而且由于速度差不多很可能导致一个问题,大家的知识越来越对称,你知道的我也知道,你不知道的可能我就知道,所以深度越来越成为脱颖而出的条件,比如百团大战里面美团的胜出。
王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之所以美团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作者让我们从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知识在不同时间不同背景的情况下,所侧重的重点也不相同,而知识改变命运也是要从多维度来进行理解的。
就目前来看知识管理的核心实际是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从而过上更好的生活。
小结:
1、不同时代对于知识有不同的侧重点,也许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到一种地步连深度都不需要了。
如何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
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先知道他是谁,
二、什么才算深度认知?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很多地方,很多场合,经常会出现这种状况。
以我为例,我有这么几个口头禅“我知道”“肯定嘛”“而且,我给你讲”,经常性的频繁的使用,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我并不“知道”,并不“肯定”,还经常以人生导师的角度说出“我给你讲”这种不经过思考的话语,这就是一个很低的认知,试图以一个自己以前见过的简单个例,套用到复杂的现实世界,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我们的大脑很喜欢省事,喜欢简单化问题,这本身从理性角度来看是完全不合理的,真正有深度的认知应该是这样的:
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成甲
简单回答和深刻回答有三方面的差别
1、形式上看
简单:的是针对问题,或者本身直接回答(锁在这里,钥匙往往在别处);
深度: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来的基本规律
2、回答的思考方式看
简单: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做出回答;
深度: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其结论
3、从答案的效果上看
简单:只能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
深度: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
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问题。——成甲
通过深度认知得出的结论,往往能解释相似情境中的很多问题。这些结论中,有些结论经过了更为广泛长期的验证,也在更普遍的领域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这些结论就是我们说的临界知识。——成甲
小结:
1、遇到问题或者要解决某一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不要马上反应出带着个人色彩的答案,而是要有考证有理有据的,调查。
三、学习效率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我也是
因为大多数人将时间花在了提升“技术效率”上,忽略了“认知效率”
技术效率:比如做ppt的技能就是,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每次遇到个新问题都要学习新的知识。
认知效率:我们对于一些概念的认知。
高效率:真正知道很多概念。
低效率: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概念,和之前的我一样。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
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一直无法提升,就是因为我们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我们越是努力,跑到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如同“老鼠赛道”一样,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一个追逐技术效率等待验证的例子
还是用我来举例子,大学不是有很多作业吗?都是什么策划啊,ppt之类的,从这学期开始我完成了无数的这样的作业了,几乎小组作业最后都是我来经手,分配任务,加工的,我的策划,ppt是做的越来越好了,可是每次有新的任务下来都好像来到了第一次一样,我不成体系的,而和这篇文共同制作的还有一项策划,我这次做之前思考了一下以前的策划案,发现了不足的地方就是,为了追逐效率,直接根据老师的要求,不加分析的安排任务,一人一个,最后我来汇总,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大问题,交上来的不是我想要的,我的工作量还增加了,所以这一次,我仔细思考了老师给的题目,找到了背后的原因,提出了中心的思想,给了整个策划案一个清晰的脉络,而且一起商量每一个项目,效果如何还等待验证。。
小结:
1、不要盲目的提升技术效率,更多的关注认知效率。
那么究竟该学习什么知识,才能提升认知深度和认知效率呢?
四、哪些知识值得我们学?
我们一生要学习的有三个级别的课程
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多学科单独使用,每天用到的执行能力,基础技术,技术效率所需要的
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突破专业限制,多学科综合使用,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一个人一个队伍,要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这一点一定是突破专业限制的。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原因。
例:
马斯克:一直在做一件事情,用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罢了,他都没有认为自己是在跨界,用最基础的原理来改变一个行业。(特斯拉,paypla,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创始人,等不同类型的企业,真正的斜杠青年)
所以这个世界上想要做到极致,要学习的就是“无用之用”
哪些“无用”对你有用?
各种表面上看起来“无用”的不想干的知识,最后在底层都会联系起来。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学什么?
执行能力、专业能力和结构能力都应该学,由于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所以我们更多的时间应该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上,通过掌握临界知识做到有游刃有余。
小结:
1、找到自己的那粒种子,再通过建立体系养成树木。
2、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时不要再片面,比如这次的策划我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现在是体验经济时代,从而确定目标人群。
我能用上的
1、不要一来习惯性说我知道。
2、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深度,这个时代要到来了,可能已经来了。
3、提高自己的认知效率,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以及问题表象后的实质。
4、提升自己想要的专业能力,找到其他相关的核心技能并且学习。
5、跨学科思考问题。
今天的大多数都是引用原文,觉得自己没有认真思考,主要这一章也可以看作是引言的一部分,所以我觉定今天搞定,明天第二章正式开始,是打基础的,底层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