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烟云遮古道,萧萧风雨过溪桥”
说起马帮,映入眼帘的即是山间小道上,一行人牵着负重的马匹,迤逦而行。马蹄扬尘,铜铃叮当,使悠悠天地间生出些许苍茫古意。如今,当年的马帮人已近乎消失于历史的背影,但由中交二公局东萌公司承建的都香A5项目乐红隧道1#斜井,却在丘壑纵横之间,流淌出一曲厚重的马铃。
险峻的自然环境
乐红隧道1#斜井位于鲁甸县乐红乡对竹村,左侧有“V”字形大冲沟,山高、坡陡、沟深、临崖,施工环境恶劣,安全风险极高。机械、物资如何妥当地运抵施工现场便考验着建设者们的聪明才智。之前面对着50米的悬崖峭壁,肩挑人扛的项目“棒棒军”已经展示了建设者攻坚克难的决心和风采;但面对长度达500米且坡陡临崖的施工便道,再次派遣“棒棒军”出征,不仅效率低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都香A5项目前期的“棒棒军”
1#斜井隧道施工迫在眉睫,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高山之上放养的马匹吸引了项目直属队长杨永金的注意。“2010年贵州仁赤项目不是有过利用马帮运输物资的经验吗?我们也可以借鉴啊!”
想到这里,杨永金迅速找到了对竹村放马的老乡—老陆,表明来意之后,两人一拍即合。
山间铃响马蹄来
在得知老陆用马匹帮助都香A5项目1#斜井运输施工物料后,村里其他的养马人可都坐不住了,纷纷找到杨队。“队长,我们的马儿在家也是闲着,既然项目现在修路运料遇到困难,我们也想尽自己一份力来帮助你们,尽快把大路修通,也能给家里的马改善改善伙食呢!”杨队听罢后笑着回答道“那你们可一定要注意安全,常言‘蜀道难’,我们的‘滇道’更难!”养马人抚了抚马的鬃毛,“多难走的道我们都走过哩!”
充满干劲的马队
经过几天的紧密筹备后,1#斜井的山脚下悠扬的马铃声响彻谷底,赶马人带着一匹匹身材矮小的矮种马行走在新修建的便道上。每匹马左右两边各挂着一个大竹筐,装满300多斤水泥、砂石等材料,两个竹筐依靠木棍架起,紧紧压在马背上。每天20趟的路程对于马儿来说似乎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每趟近30分钟的行程,它们和赶马人一起走过陡坡、踏过河谷,山路弯弯,山坡陡峭。行进中,它们的身子洒满了阳光,黄色、褐色或黑色的毛发上沾满尘土,粘腻而脏乱,散发出热腾腾的汗水,马蹄在坑洼的路上“哒哒”作响。水泥和钢材就在矮小的马背上被一点一点地运到洞口。
装料后小心翼翼出发
它们蹒跚着从山底走向山腰,偶尔累了也像发脾气似的赖在路上,赶马人一顿训斥之后便又艰难的缓慢向前。赶马人和马儿的躯体仿佛紧贴于75°的山坡,因体力不支发抖的双腿,呈现出半跪的姿势,在余晖的呼应下,像极了一副为不屈不挠的精神朝拜的画面。
“好累,让我缓缓”
“我可以,继续加油”
头马“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拉着马的老陆一个没留神差点脚下打滑溜下去,他慌忙将手撑在地上,手被地上的碎石划出了一条伤口,血直往外流,老陆一边舔着伤口,一边口中骂道:“你个家伙,走了十几年了还打滑。”看到此景杨队急忙走上前去,“来来来,先把血擦擦,马也不是故意的,你们走了一天都累了,这会喝喝水歇歇脚,慢慢来。”杨队边说边递去卫生纸。老陆着急地说:“我们这工钱可不能白拿,说好每天要拉多少料我们就必须运到,我知道你们工期也紧张,观察你们每天都在这计算方量,可不能因为我们耽误你们的进度,你们修路是造福当地人,雇佣马帮是为了克服崎岖的山路,也想着让我们通过劳动脱贫致富,我们说什么都要帮你赶紧把料送上去!”说罢,攥紧手里的卫生纸,甩了甩缰绳赶着马走了。杨队看着这些朴实的老乡,将手里方量记录表上的“正”字又添了一笔。
努力,坚持到底!
施工机械化是行业发展趋势,原始的“马帮路”是企业精神的传承,利用古老交通工具助力现代交通建设,这对于东萌公司都香A5全体员工来说,不过是习以为常的又一次因地制宜。不等不靠不妥协,集思广益寻方法,是建设者们最初的信念!保质保量保安全,抓主抓重抓进度,是他们最终的目标!
危峰巉巉云苍黄,寒雨萧萧势满江
叠石趟恶水,人马走热肠
前路皆巍峨,于我又何妨?
山间马铃响,云起路已长!
网友评论